《荷塘月色》教案9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一、教学目标<br>
(一)理清全文结构,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内涵及在文中的作用。<br>
(二)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化语言的巧妙艺术加工。<br>
(三)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br>
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br>
分析:<br>
(1)按观察的角度、祖母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br>
(2)体味作者匠心:<br>
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作者笔下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br>
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神韵。茶叶田田,满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却断定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是由叶子的“风致”引起的想象。<br>
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br>
分析:《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主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br>
(三)”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br>
分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br>
本体——花香 (作用于人的嗅觉)<br>
喻体——渺茫的歌声 (作用于人的听觉)<br>
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br>
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br>
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br>
三、教学过程设计<br>
(一)导入课文。<br>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语言教材选了他的散文名篇《春》、《背影》,这两篇伤口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圳特区深的美好的印象。朱自清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关于他的生平经历,同学们还知道些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口述,最后教师概述)<br>
教师:朱自清行政管理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走过了坎坷不平的道路。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可以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色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这对全面、正确评价朱自清也是很有必要的。<br>
当然,我们的教学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对伤口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抓不住这些,对作品主旨的认识也不会落到实处。<br>
下面,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如不具备这个条件,可由教师表情朗读)。<br>
板书课题及作者:荷塘月色<br>
朱自清 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br>
教师作者细致描写荷塘的文字是第几段?(第4段)<br>
现在请一位同学再朗读一遍这个段落。<br>
(二)作品结构分析。<br>
教师启发指导:《荷塘月色》共8个自然段,每段自有其独立性,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宕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8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br>
在教法上可以有两种考虑:<br>
让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明、准确),然后进行归纳。<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