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教学目标: <br>
第一层面:感知、体验能力训练。(初步把握整体) <br>
第二层面:词语认识训练。(细节感知体验和认识) <br>
第三层面:诗歌基础知识。(总现全诗,推及其它) <br>
教学方法:1感悟法;2问题法;3演绎法。 <br>
教学时间:2学时。 <br>
多媒体手段:1录音机;2MTV;3投影仪。 <br>
第一课时 <br>
板书课题:《雨巷》戴望抒 <br>
放录音(第一遍)。学生合上书本。静听。放完。<br>
教师提问:课文读完了,我们感觉到什么了吗?这首持美吗?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br>
不要求回答。有人回答也制止。只要求默默地想一会。( 约花8分钟。) <br>
请学生打开书。 <br>
教师:刚才我们每个人都觉得有话要说。别急。让我们把感觉整理一下,再体验一下。 <br>
放录音(第二遍)。学生同时看书。 <br>
重复上述问题。(三个问题学生可随意选答) <br>
归纳: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心里难受吗?想去安慰一下诗人吗? <br>
对。有难受感我们就基本上理解了这首诗,而且我们品质良好,有同情心。 <br>
这首诗很美。为什么让人难受的诗也美呢?我们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对。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约花15分钟。) <br>
请同学们拿出笔。看看课文。 <br>
教师:刚才,我们谈了我们对这首诗的感觉和体验。 <br>
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我们也认定了这首诗是美的。那么,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很美呢? <br>
我们已经知道,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下面我们来放录音。大家一边听一边在书上画出你认为是形象的内容。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