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评价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充分发挥评价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文/徐 规
下面是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核舟记》一文时的课堂实录片段。
学生A: 作者魏学伊何以知道核舟上雕刻的就是“大苏泛赤壁呢”?
师: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值得探究。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学就提出了这样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不错,核舟上并没有明刻船头三人,中间哪个就是苏轼,左右两边的是他的朋友黄鲁直和佛印;也没有明刻他们是在泛舟;更没有明刻泛舟的地点是赤壁。那作者是怎样知道的呢?假如这枚小核舟就在你眼前,你先仔细观察一番,看能否从中找出一些细节来回答这个问题。
(思考片刻后,同学们陆续举手)
学生B: 核舟船篷左右的小窗上雕刻着文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两句分别是苏轼的《后赤壁赋》和《赤壁赋》中的句子,暗示泛舟人是苏轼,地点在赤壁。另外苏轼“峨冠而多髯”,这是他外观上的显著特征,就像诸葛亮总是手拿一把羽毛扇一样,人们一看便知是谁。船头三人,中间哪个就“峨冠而多髯”,可断定是苏轼。
师:同学们看,他找的两个细节能不能说明问题?是不是全面?
学生齐:能,但不全面。
师:你能找到这两个细节,很不错!大家再找找,看作者是怎么看出东坡他们是在“泛舟”而不是在划船呢。
学生C:“舟尾横卧一楫。”这一细节说明他们没有划船,而是让船在江上漂浮。
师:你观察的很细致。不过不够全面,还有那些细节可以说明呢?比如,从人物的神态动作上能否看出?
学生D:佛印“矫首昂视”,似乎在观赏江岸上的风景。一舟子“椎髻仰面,若啸呼状”,另一舟子再烧茶水。两舟子都不摇橹划船是让小船在江上任其漂流。
师:同学们看,他找的几个细节有没有说服力?
学生齐:有!
师:真不错!两舟子很悠闲的样子,跟苏轼《后赤壁赋》里“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的意境暗暗相合,使人觉得静中有动。不过还有一个问题:文中说苏轼左右分别是黄鲁直和佛印。这一点作者是从哪里看出的呢?
学生E: 佛印是和尚,长得跟弥勒佛一样,“袒胸露乳”。
师:从外貌上看,苏轼右边的那个人是和尚,但还不足以说明问题。看来只在核舟上找答案是不够的,还要查一查有关资料。“大苏泛赤壁”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文人雅事。前面我们介绍了这件事的背景,苏轼被贬黄州,在黄州生活时期结交了一些朋友,其中最要好的是黄鲁直和佛印和尚等。苏轼的两篇《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