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教案19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教学目标<br>
1、 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br>
2、 学习作者用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叙事抒情的手法。<br>
教学重点<br>
1、 对文章深层思想的理解,概括整体内容要点。<br>
2、 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br>
教学难点<br>
1、 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br>
2、 在初步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br>
教学设想<br>
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br>
课时安排 : 1课时<br>
教学过程<br>
一、 导入 <br>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所学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 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这是一篇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文--《胡同文化》。下面我们就慢慢品读课文,就象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一下胡同内在的文化气息吧! <br>
二、 解题 <br>
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 <br>
明确:(1)胡同:小弄(long)堂 (点出了写作对象) <br>
北京胡同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 <br>
(2)文化: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br>
*现在这社会,没文化是不行的。(知识) <br>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文化氛围。(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科学等) (多媒体展示)<br>
三、 作者简介:(多媒体展示)<br>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课文的作者汪曾祺先生。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有机会经常接触北京的普通市民,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表现出来的文化心态。他多年从事民间文艺工作。在他笔下,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极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他自称是一个中国式的柔情的人道主义者。<br>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序”。这是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