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5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教学目标<br>
1.知识目标:进行文学史的梳理,使学生尽快对新诗这种文学样式形成理解,掌握新诗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br>
2.审美目标: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中情感的体悟能力。品味诗中的“滋味”,提高其自由自觉地感受新诗艺术美和力量美的能力。<br>
3.创新目标:激发学生诗情,鼓励并引导其尝试诗歌创作的活动。<br>
教学重点,难点<br>
1. 作者渗透在诗文中的情感指向。<br>
2 把握志摩作品的艺术特色。<br>
3. 新诗鉴赏方法的传授<br>
教学设想<br>
诗歌本是见仁见智的文学样式,没有也不应该有既定的解读方法,所以,在课堂上应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性空间,实现学生与作者、作品之间的直接对话和情感交流,完成从“出诗”到“入诗”的转化,从而使其领会到新诗作品的无限魅力。 在《再别康桥》一文的讲解过程中,可结合徐志摩传奇式的人生经历和一波三折的情感体验,对其多重性格元素进行零距离的深层剖析,并以此为切入口,通过其人观其文,发掘作者资产阶级绅士人格和唯美主义诗人气息在作品中的体现。<br>
教学时数 一课时<br>
教学过程<br>
一.导入,介绍作者(略)<br>
二.朗读<br>
配合《神秘园》音乐(《新世纪的晨曦1——田园曲》),由教师朗读,让学生在音画美的享受中延伸审美知觉,发挥其艺术想象力和艺术情感力,在感知作品情感和意境中融入诗歌。<br>
三.品读<br>
1.作者大胆地将“河畔的金柳”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其依据是什么?<br>
【明确】首先是“金柳”与“新娘”在形态上的相通性,两者兼具袅娜多姿,妩媚动人, 使人欢喜怜爱的特点。其次,“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出现“柳”这一意象,因“柳”与“留”谐音,来表达惜别之情。可见,以“柳”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再次,也是基于志摩对“新娘”的特殊情结。志摩在爱情上是一个情种,他对理想的爱情有着十分执着的追求,对心爱的人的倾慕和爱恋,在志摩短暂的生命历程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在这里,作者更多的是把“金柳”当成了自己的新娘,荡漾在他心头的不仅仅是“波光里的艳影”更是面对自己新娘是的那种激动、幸福的满足感。<br>
2.“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体现了徐志摩一种什么样的情结?<br>
【明确】“甘心”二字体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无悔的依恋,以及在这种归属感中形成的幸福感。这其实是对康桥精神、康桥文化、康桥气质的认同,康桥已成为志摩心中的一种信仰,一种可以崇拜的形象,康桥也是一个他灵魂栖居的精神家园。所以,只要能在康桥的怀抱中呼吸,哪怕作为一条平凡而朴素的水草存在,也心甘情愿:只要能实现美、自由、爱的人生理想,再大的代价也无所顾惜。这就是志摩的人生价值选择。<br>
〖资料补充〗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这样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