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满堂问”看课堂提问艺术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10/26 22:35: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03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从“满堂问”看课堂提问艺术
                     作者:威风微风
                      工作单位:广州市赤岗中学
 【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在课堂上应用广泛。从表面上看,它易于操作,而实际上,真正运用得当,并不简单。时下,教育界流行启发式教学法,但其实许多老师并不真正理解启发式,甚至有部分教师认为启发式就是要多提问,以为课堂上,问题提得越多,就越具有启发性。于是,君不见不少语文课上,师生一问一答贯穿始终。 “满堂问”成了时下语文教学的一种流行式。“满堂问”具体的来说,有五种表现:一是问得太频繁;二是无疑而问;三是问得笼统;四是问得单调;五是问得无的放矢。教师喋喋不休的提问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厌倦,最终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为了避免“满堂问”,我们提出了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同时也为了使课堂提问更具有艺术性,我们也提供了一些方法和经念。
  【关键词】“满堂问”;表现;心理学;艺术性
 《上海教研通讯》曾对上海市重点中学的初三学生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根据调查,学生对语文学科感兴趣的程度远远的低于物理,数学,化学,外语,被排在第五位,其中被调查的对象中,高达50.5%的学生认为“语文课枯燥无味”⑴,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语文教育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后,仍不受欢迎呢?语文课本的内容瑰丽多姿,为何学生们还是认为语文课本“枯燥无味”呢?
据有关的专家研究表明,中小学课堂内提问的有效率仅为56%⑵,换言之,教学中尚有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语文课堂提问的情况则更为严重。一篇课文中,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这些大处老师当然不会放过,一个句子设了好几个问题,标点符号设问题,词性设问题,虚词,实词,词义又设问题……林林种种,一堂课下来,竟然有30多个问题,这样的课堂。试问,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吗?可见,这样的一种“满堂问”教学法就是造成学生认为语文课枯燥无味的一大元凶。
那么“满堂问”又有那些表现呢?
一问得太频繁。
有一堂高中语文课,老师一共提了23个问题,回答问题的学生多达37人,问题一个接一个,回答的学生也是一个接一个,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又能令几个学生有所收获呢?
有人对一间中学的语文课堂进行了调查,发现平均每堂课提问22个问题,每篇文章大概会55个问题左右。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另一个调查报告指出,中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法是“练习法”对获取知识最感兴趣的方法是“自己看”。其实这些都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个性。因此,对那些“保姆式”的絮絮叨叨的老师明显的厌烦,对老师连续不断的“为什么”充满了抗拒。更重要的是,“满堂问”肢解了课文的整体性和艺术性。在课堂上,教师忙着发问,学生很难全神贯注地从头到尾读一遍文章,从而失去了最能激起学习兴趣和保留记忆的第一次感知课文的良机。在学生对课文缺乏感知的情况下,就频频发问,并不能促使他们深入理解课文,更不能说是促使了他们的领悟,借鉴作者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艺术技巧了。
二无疑而问
表现为问题肤浅,烦琐。这些问题多为些复现式的问题,即是从课文中直接挖空部分内容作为填空题。换句话说,就是问题答案可以从书中找到,难度过低,无需动脑。例如有节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