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篱笆那边》教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自读导言<br>
1、理解本诗中“草莓”和“上帝”指代的具体内容及诗歌蕴涵的寓意。<br>
2、扩展阅读:赏析芒克的诗《阳光中的向日葵》,理解诗中蕴涵的寓意。<br>
◆自读程序<br>
一、总体把握,理清思路<br>
讨论:这首诗从表层意象看,写了哪几个层面?<br>
明确:两个。一是小孩子想摘草莓而又有所顾忌,另一个是上帝如果也是小孩,也会爬过篱笆去摘草莓。<br>
二、研读全诗,讨论以下问题<br>
1、诗中的草莓指什么。<br>
明确:草莓指代世间美好的事物。思考这一问题应从草莓的特点入手。草莓色泽鲜艳,圆润可爱,在外形上给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水果。<br>
2、“我”想不想爬过篱笆?为什么?<br>
明确:想。因为那儿“有草莓一棵”,而且“草莓,真甜!”<br>
3、“我”能不能爬过?为什么?<br>
明确:能。因为“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br>
4、那么,“我”愿不愿爬过?为什么?<br>
明确:不愿。因为“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br>
5、上帝又指代什么?<br>
明确:上帝号令一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是权威的代表,又是正统思想上的化身。思考这一问题应从上帝特殊的身份入手。<br>
6、如何理解“我”“想爬过”“能爬过”却又因为怕脏了围裙挨上帝的骂而不愿爬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br>
明确:“想爬过”“能爬过”,是“我”有追求最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而怕脏了围裙挨骂则说明“我”在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有种种顾虑,担心会遭受责备。归根到底,这一切是“上帝”的行为约束、思想禁锢造成的。<br>
联系实际示例:<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