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作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在合作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语文组 张 超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为了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突出教师的点拨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学习精神,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现在的中小学教师必须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在合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这一观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我认为应该抓住以下几点。
一、“ 山重水覆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读者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可以说,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 “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
在教读巴金的《灯》时,我就充分抓住了解读的“模糊性”的特点进行教学。在本课的教学参考书上,已经明确地对“灯”所具有的象征意义进行了“模糊”的解读。首先是抓住时代背景,把“灯”作为象征物,通过现实、会议、联想,写灯给人们照明、指路,从而使人感到希望和光明,作者以次给人们点燃新中的希望之灯,从中表达对抗战必胜的信念。
但是,如果脱离时代背景,我们依然可以将本文作为一篇优美的哲理散文来读。在课前,我明确地告诉学生,本课我们将会把政治层面拔高,上升到哲学层面。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思维矛盾,让学生带着 浓厚的兴趣去探索新知识。
“灯光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最后, 巴金在文中借朋友的口说出了这样的话:“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