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表演艺术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表演艺术
【摘要】
在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且是整体的语文素质。因为从教育心理的角度可以将教育目标分为三大类,即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而课堂表演恰恰能兼顾三者,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表演艺术 综合能力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要充分利用其内容形式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在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智力,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如果我们现在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即使他们到了二、 三十岁也很难有作为。所以,我们教师面临的挑战是艰巨的,然而也是光荣的。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选择了“表演”作为自己创新的第一步。
未来的文盲将是不会学习的人。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会学习,并不是要我们照搬他人学习成功的经验和方法,而是要我们甄别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更适合自己的特点,善于总结自己学习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而学会自我评价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培养和提高自学的能力。所以,现在单靠“头悬梁”、 “锥刺股”和“铁杵磨成针”的苦深功夫来学习,在现代社会已不能奏效。同样的,教师光靠“题海战术”、“罚抄战术”、“时间战术”的教学方法,已越来越不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
今天,教师特别喜欢以课堂表演来提高阅读质量,还因为它十分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不同体裁的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如《宋定伯捉鬼》、《核舟记》,《送元二使安西》、《唐雎不辱使命》、《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皇帝的新装》等等。
另一方面,学生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表现欲,他们非常喜爱表演课文的活动。
(一)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表演艺术的意义
一、 提高趣味性。无论是什么创新,如果学生觉得是枯燥的那么是无法取得成功的。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是关键的 一步。有趣的小说能使人废寝忘食,优秀的电视能使人乐而忘返。 学生对于他们的爱好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而且甘愿冒家长和老师的责骂的风险,这就是兴趣的作用。其实,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可见,学生记不住所学过的知识,并不是他们的脑子不好用,而是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缺乏兴趣。初中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新奇的事物容易引起兴趣,所以我便尝试了表演。语文课给学生的印象就是读、记、背、的枯燥循环,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采取全新的方法和手段。表演是学生很喜欢的一种上课方式,因为它无拘无束,而且可以很好的施展自己的才华。
记得在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的教学中我试探性的安排了一个表演项目,请同学用歌声来演绎“明月几时有”。结果班里一位勇敢的女同学举起了手,把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唱了起来,她的歌声虽然缺乏韵味,但曲调基本正确,而且她的勇气和“多才多艺”赢得了全班同学的钦佩。同学们觉得这样的课很有意思,在接下来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