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一种精神底子——浅谈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建立一种精神底子
——浅谈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杭州市开元中学 徐建岚
论文摘要:
关注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已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我们如何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落到实处呢?一、对自身而言,语文教师应更新观念,充实内蕴,焕发这个角色美的魅力。二、对学生而言,语文教师应尊重学生,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审美体验中不断塑造美的自我。三、对教材而言,语文教师应努力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丰富学生的心灵。四、对教法而言,语文教师要重视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重视道德情感的熏陶和教学意境的营造。新课改为语文教育突出人文精神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使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切实将人文精神贯彻到语文课中去,给学生奠定一生的“精神底色”。
论文关键词: 语文教师 语文教育 人文教育
论文:
北大教授钱理群认为:“目前中学语文教育最主要的弊端是太忽略人文教育的作用。……人文教育不只是语文教育,而语文教育应当占有一个特殊甚至是核心的位置。……中学语文教育落实到人文教育上时,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中学教育应当为学生建立一种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亮色。人文教育能给人的生命一种亮色,有了这么一点亮色,当他遇到沉重黑暗的东西时才不致于走向绝对虚无。”然而,现实情况如何呢?由于功利主义影响,现代社会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经济需要,教育活动脱离了人文道路,把自己变成了向社会各部门提供所谓“人才”的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使教育的价值由发展的境界失落为生存的手段。重教书轻育人,其结果是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及个性发展,把学生变成了以智为主的单向度的人。正如北大附中特级教师韩军指出:“几十年来我们中国的语文教育一直只认识到它的‘技能’这个层面的肤浅意义,没有认识到它的‘精神’层面的深刻意义,这是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最致命的盲点!”
今天的时代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是一个充分施展个性的时代,是一个允许大胆创新和探索的时代,是一个自由、民主、多元的时代,积弊甚多的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关注教育的人文性,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已成为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最重要的价值选择。随着教育改革浪潮的风起云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已清晰地浮出水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的确立,突出了语文的文化内涵的教育意义,突出了语文学科对于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所承担的任务,强调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基础。
关注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已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人类用毕生的精力去学习语言、领悟语言,人类一代一代地传承着、丰富着自己的语言。当我们教孩子们学习语言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