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浅探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浅探
如皋市二案中学 枚枚
内容提要:
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初中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亟需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自觉摒弃以分数应试为目标的陈腐教育模式,积极开创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的新格局。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初浅的探索。
一、 精心设问置疑,培养创造个性。
二、积极创设情境,触发创新灵感。
三、注重学法指导,奠定创新基础。
四、鼓励探索求异,拓宽思维空间。
五、重视人文特点,增强创新内力。
六、开展课外活动,提供创新活力。
七、及时积极评估,鼓励创新精神。
正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二十一世纪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社会,致力于受教育对象创新思维的发展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新的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的人文科学,内蕴丰富,知识层面复杂,既具体生动、血肉饱盈,又思想深厚、风光蕴藉。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初中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亟需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自觉摒弃以分数应试为目标的陈腐教育模式,积极开创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的新格局。
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初浅的探索。
一、精心设问置疑,培养创造个性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新之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指出:“思维自惊异和疑问始。”北宋哲学家张载说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有“疑”,方能使学生在学习上感到困惑,处于“愤悱”状态,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探究性反射,产生思维活动。而在“无疑”状态下学生被动接受,盲从依附,思维往往被束缚在教师设定的圈子里,创新个性就会受到严重压抑。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灵活度,要善于创设一个民主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巧引妙问,精心设疑,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精思多问,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自由讨论,培养创新精神。
如教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一文时,我采用以学生质疑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的方法,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让学生认识此文的深意所在,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便从中找出了疑问点:为什么苏州园林的布局故意避免对称?为什么说“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和阅兵式似的道旁树”是不足取的?整个园林的建筑都是不对称的,为什么设计师们会有如此超凡脱俗的意识?这样学生们就在疑问中思考,从而培养了创造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