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高潮的设计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浅 谈 课 堂 高 潮 的 设 计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桂林实验中学 胡鸿
内容摘要:语文课堂要达到良好效果,在于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合理地引导,设计课堂高潮则是一个重要手段,可以朗读、可以设问、可以演示、可以竞赛、可以表演、甚至可以让学生当老师……只要把握了学生的思维规律,课堂就会高潮迭起。
关键词:思维规律 设计课堂高潮
(此文获桂林市2002年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
获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第19届年会语文教学科研优秀论文二等奖)
对于语文课,有人说好混,生字注音,划分段落,归纳中心便完事大吉。而学生则曰,这样的语文课难熬,千篇一律,一马平川,走的是老套路,没有亮点,亦没有迷人的风景。于是,语文课堂便陷入一种死气沉沉的状态。其实, 只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多花些心思,就是一汪“死水”也会掀起波澜。
根据现代教育心理学的测定,学生课堂思维有三个阶段:思维逐步集中阶段、思维亢奋阶段、思维疲劳阶段。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很好地利用学生思维的特点,在其思维逐步进入兴奋,注意较稳定的阶段,组织教学高潮,解决授课的重点难点,而在其思维疲劳阶段,则注重设计一些小高潮,以延长他的思维兴奋期。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一波三折, 这所谓的“死水”,也会活起来。从教几年来,笔者在课堂高潮设计方面作过一些尝试,在这里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抓好朗读的环节。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精妙的文章,且不说那些朗朗上口的诗词,像《春》、《听潮》、《背影》等经典之作,像《醉翁亭记》、《出师表》、 《岳阳楼记》这些充满韵味的文言文,都值得反反复复地诵读,更何况,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好茶的醇香是要在反复的品赏中才体会得出来的。 所以,一个“读”字,在课堂设计中,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比较容易把握的文章,可让学生自己朗读,较难把握的文章,可由教师示范朗读。比如教《春》一课。我先用古曲《春江花月夜》作铺垫,然后在乐曲声中充满激情地示范诵读。而且要求学生闭目欣赏,随朗诵展开想像。诵读结束,音乐也缓缓收住。这时,我发现孩子们的小脸都焕发出一种别样的光彩。于是,我让他们说说刚才在脑海中浮现的情景,他们争先恐后地描述着自己心灵中的春之图,一时间,教室都被春的气息弥漫了。
朗读还可采用多种形式,比如,师生对读,学生轮读,小组分读,个人朗读,分角色演读,全班齐读等。另外,经过多次实验,我发现根据各文章内容精心选一些音乐来配合朗读,效果会更好。其实,无论采用怎样的形式,目的都是要更好地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其在诵读的过程中真正地体会到文章的精妙之处。
二、“问”是推波助澜的一个好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问”是牵引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工具。只要善问,便可以一“问”激起干层浪,可以很有效地触动学生的思维,让其调动所有的脑细胞进行思考,再加上思考后同学间的讨论和争辩,其热烈程度足以把“死水”煮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