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败的英雄看《史记》——浅淡《史记》塑造人物的成就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史学文化,《史记》便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司马迁本着“究天人这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目的和“不隐恶,不虚美”的实录精神来完成《史记》并力求还历史人物以本来面目。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这位叱咤风云,气概豪迈的失败英雄的形象在司马迁的笔下栩栩如生,跃然纸上。那么,司马迁笔下的项羽是一位怎样的失败英雄呢?我们先从关于他的细节和传闻轶事来看看。
书中写道:“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这反映了他急躁,不定性,缺乏坚持到底的的精神。项羽却自有自己的想法:“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小小年纪,竟有如此奇异的想法,真不简单!在观秦始皇出游时,他说:“彼可取代也。”这既反映了他天生的反秦意识以及有取代秦的野心和政治上的狂妄。又写他“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项羽的霸王形象和气质展露无疑。
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和传闻轶事的记录预示了他将来必有所作为,一展鸿图大志,然而通过暴露他弱点过程中预示了他有勇无谋,果断专行而导致功业不终的悲惨结局。项羽的形象和性格特点最主要是从他一生中的五件大事中具体体现的。
吴中起事是项羽一生中的第一件大事。他机警干练。“籍所击杀数十百人……莫敢起”表现了他的勇猛无敌,霸王气度初露端倪。
接着便是项羽一生中最辉煌的巨鹿之战了。项羽直言于宋义,体现了他率直的个性。随后他斩了不善用兵和不体恤将士的宋义。并用置于死地而后生的“破釜沉舟”之计打败了秦军,威震楚国,名传诸候,并使诸侯臣服,隶属于他。他的威武雄姿,勇猛,高于常人的军事谋略以及不可一世的气概和霸王形象充分体现了出来,他的军事生涯也达到了顶峰。
鸿门宴是项羽政治生涯的的转折点,暴露了他作为王者的弱点。他欲杀刘邦,却被项伯区区几句话所动,也不探求项伯为何替刘邦说情,并在与刘邦交谈的过程中出卖了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这些都表现了他作为王者却缺少王者的精明与头脑。他还对刘邦的自圆其说动了恻隐之心并且在刘邦不告而别时也无动于衷,并把刘邦献上的一对白璧留下,更表明了项羽缺乏远见,他纵虎归山为自己铺就了一条死路却断然不知。通过了项羽和刘邦面对面的斗争,写出了项羽的坦率、天真、寡谋,突出了他重人义,有恻隐之心的贵族风度,也预示他的对手对他造成的威胁的巨大。
纵虎归山必会招致悲惨的结局。垓下之围中项羽的形象是慷慨而悲壮的。面对“四面楚歌”,他已觉大势已去,悲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为他的座骑和美人而“泣数行下”,可见英雄也有泪呀!通过这些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慷慨豪迈的西楚霸王的形象。他临危不乱,突出重围却因不得民心而被田父误导走上岐路。乱战中他不失王者风范斩杀敌将,砍倒敌军大旗,更显英雄风采。
欲渡乌江之时,却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拒绝渡江自刎于乌江边上,可谓死得悲壮。项羽也为自己壮烈,辉煌的一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他不肯渡江表现了他贵族的那种狂傲的自尊和顾全廉耻的作为以及他的宿命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