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内容提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是授之以渔的做法。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最根本区别。本文就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敢问、想问、会问作了几点尝试后的总结,并剖析了学生不敢问的原因所在。认为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师生关系,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体,其次是老师要创造质疑的条件,肯定和鼓励学生对的质疑,更要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障。
[关键词]阅读教学 质疑能力 质疑能力培养
语文是“以语言为核心的包括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汉语文独有的文言文等及其文化的多元体系”【注1】,语文是生活,它是中学各学科中最基础最具综合性的学科,这一特点决定语文教学更应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当作最终目标来关怀。课堂的阅读教学更应如此。质疑,就是提出问题。具体而言是指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疑惑后开启思维去释疑解惑。这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在教育理念和目标上的最根本区别。传统教学有其共同弊端:会考试是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受动者,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的教学是知识的灌注、填充,课堂成为老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学生机械地接受各种老师的知识、老师的体会感受,抄笔记——背笔记——复制笔记,就是学习的整个过程,不管理解与否,根本没有触及思维的启发,智力得不到开发,长此以往,学生毫无综合素质可言,最好的结局是培育了一个个“高分低能儿”。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都是有着独特情感思想的人,他们应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他们独特的感受和见解,不能千篇一律要求同样地接受。语文课是为将来的用而教的,如果变成为考而教,那就扭曲了语文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在课文的阅读教学中,切莫以老师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更不能把肢解课文当作手段,然后把知识点的落实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必须充分清醒意识到自己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策划者。教学的任务是教给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的手段。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更为重要,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学会提问题,以学生的“疑”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见疑到质疑,再到思疑,最后到释疑,这一切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而进行。“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至此方是长进”【注2】,这话精辟指出学习的方法是质疑,说明疑在治学中的重要性。“师道”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解惑”。若学生无惑需解,老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不会问的学生,往往不会积极思考,结果智力和能力都无法提高,更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英国有这样一条谚语:提不出疑问,就求不到学问。可见,课堂阅读教学应是传授给学生阅读文章的方法的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敢问的精神,会问的能力,好问的习惯,可是更多的时候是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疑来问,偶尔有疑也不敢质,这是个必须清醒面对的现象,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