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70字。
试论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话技巧
建湖县裴刘初级中学 吴波
内容提要: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是课堂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对话语言直接影响文本阅读的效果,因而教师应掌握基本的对话技巧。本文试着从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学生这两方面谈对话技巧,旨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对话作为一种原则,往往与民主、平等、包容、坦诚联系在一起;对话作为一种策略,往往与共同在场、主动介入、积极参与联系在一起,通过敞开、接纳、回应、碰撞、沟通、合作、交流、互动等达成视界融合以及共生共荣的理想;对话作为关系思维的表征,既可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也发生在人与各种文本之间。○1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也不例外包含了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教师作为课堂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对于提高对话的质量,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促成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形成举足轻重。因而,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对话中的作用,处理好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便形成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合力”,形成最大效能,实现有效的课堂阅读教学。
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建构理性对白之“窗”
1、寻找阅读教学对话的切入口
教师在引导阅读教学之前,要研究文本。我们所学的课文大致分为两类:一是阐释类文章,即用科学严密的语言写成的说明性、议论性、纪实性的文章。写作目的在于阐释事理。这类文章要求语言的“真”。二是描述性的文章,即用描写的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这类作品多重表现个人对生活的感悟,抒发个人的性情。这类文章追求语言的“善”“美”。前一类文章我们要善于利用文本中严密的语言为典范,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语言,以达到语言寓于逻辑性。后一类文章我们重在学生的自我感悟,不能将教师对文本的感悟强加于学生,这样一来就会形成拔苗助长,适得其反,感悟能力的提高是和先前的经验分不开的。总之,我们要善于挖掘有利于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和评析等能力,以文本为例子,寻找阅读教学对话的切入口,形成课堂的预设目标,打开课堂阅读教学对话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