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翻译歌诀
内蒙焦同江
按照“换、留、增、删、调”的文言翻译方法,我归纳了文言翻译的歌诀: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
一般情况,解答文言文题要将原文读三遍:1略读,了解大意,标记出试题中出现的需要翻译的句子;2细读,审题析文,确定答案;3回读文章,把所译内容代入原文,验证。这里说的“领会文意”主要指:了解文章都写了些什么事情,叙事类(人物传记)要弄清中心人物,相关人物,大致事件,作者态度;说理类要弄清是一般说理文还是对话性说理文,哪些是观点,哪些是材料;说明类要弄清说明的对象及角度、顺序等。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字字落实”就是原句中的每一个字在译文中都要有着落,也就是常说的直译。“准确第一”就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单音词语,双音换替”是指古汉语中的许多单音节词现在已发展为双音节,译时需将其对换成现代双音节词。1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辅助语素或同义近义的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如“更(变更)若役(差役),复(恢复)若赋(赋税),则如何”(《捕蛇者说》)”。2换成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如“齐师(军队)伐(攻打)我”(《曹刿论战》)。3需注意文言文中连用的两个单音词,在白话文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词,对这类词,要分开来解释。如“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暴霜露,斩荆棘”(《六国论》)。当然,文言文中也有一些双音词是不能分的,如“布衣”、“社稷”、“足下”等。
4平时要多积累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色彩变化)和通假现象。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见识浅),猥自枉屈”中“卑鄙”一词的色彩古今已发生了变化。“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中“殴”是“驱”的通假字。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意义古今相同的词及一些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都可以保留,不必翻译。
文中有省略,如不补出来会影响语意,或虽不影响语意,但不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要将省略部分补译出来。如“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召公谏历王弭谤》)中“道路以目”需译为“国都里的人谁也不敢说话了,路上(相遇时)都用目光(示意)”。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调整词序”是指由于古今汉语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古今表达方式稍有不同,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进行调整。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和宾语前置兼有的句子,翻译时应按照“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的顺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