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学习语言的途径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wps
  • 资源大小: 1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8/28 20:00: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76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一定的阅读量的积累,是中学生语文能力产生质的飞跃的重要前提。我们在平时的交往中所体现出的听说读写等的语文能力,无论是口头的说,还是笔头的写,无非是调动大脑中储存的语言信息 ,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而成的。能否听懂别人的话,能否在朗读的过程中迅速抓住文章的要点,都是以自身语言储存作为基础的。很难想象,一个对典故一无所知的人,能真正读懂杜甫的诗,辛弃疾的词;一个对中国语言的瑰宝——成语一窍不通的人,能充分领略到朱自清散文的魅力。勿庸质疑,语言是听说读写的基础和先导。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许多学生语文素质之所以不高的原因之一,便是缺少语言这“米 ”。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反复传授“做饭”的方法,学生也铭记于心,并且能对“蒸饭”、“煮饭”、 “炒饭”说长道短,但他们仍然是无法做出“饭”来。
    看来,要上学生做出“饭”来,教师还得先帮学生找“米”。这“米”在何处?在于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据为己有。可以设想,若没有语言积累作为基础,想提高语文能力,完全是空中楼阁。那么,这“米”该如何找呢?
一、重视观察,在生活中积累语言
    社会是纷繁复杂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语言材料就源自于日常的点点滴滴。但许多学生往往对身边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见这无“米”的根源在于不善观察。要使“米”源充足,就必须学会观察与思考,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参加各种活动、投身大自然、读报纸、听广播、与人交谈等等,都是语言积累的途径。只有观察得仔细,了解得透彻,感受得深刻,才会使思维更活跃。因此,语文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使之养成仔细观察和认真思索的习惯。只要学生热情地投入生活,主动地观察生活,注意点滴的积累,就会积少成多,形成“米”源,到时就可信手拈来,为己所用了。  
二、强化熟读背诵,在诵中积累语言。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 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使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强化诵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完全证明。古人为学,一开始只是读、背,头脑里只不过装满了一堆“死”的语言材料。书读得多了,背得熟了,学生对书中的文与道似懂非 懂,愤悱在心了,教师才开始讲解。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产生 如朱熹所说的“豁然贯通”的效果,既领悟了道,也掌握了文,头脑中那堆“死”的语 言材料一下子活了。这种读书方法看起来非常笨拙落后,其实,这正是符合汉语特点的教学的高妙之处。很多专家都痛心于语文课堂很少听到琅琅书声,一些范文佳作,虽经语文教师二、三课时口干舌燥的讲析,但学生中难以将课文熟读一遍的却大有人在。一些学生连最起码的背诵要求都难以完成,这与我们古人“口舌成疮”相比,真是天壤之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