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课本剧’排演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推进人文教育”研究报告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一、 课题的提出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也是推进人文教育的关键所在。
但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学生往往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经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感叹:“课堂上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是昏昏欲睡。”也经常听到一些学生问:“老师,我们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有一些学生语文考试成绩虽然优异,可遇到使用语文知识技能的实际场合就束手无策。语文教学中确实存在一些“少、慢、差、费”现象,学生课外书看得少,知识面窄,语文实践少,学习效率低,成绩差,提高慢。这些现象也是和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相悖的。
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通过学习,能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健康发展并具有较强的读、写、听、说能力?我认为应强化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把语文知识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语文技能与具体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自然会兴趣盎然,在实践中真正提高能力。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摸索、试验,我认为编演“课本剧”是培养学生语文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推进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1.研究的目的
通过编演“课本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作能力、表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鉴赏评判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加快人文教育的进程。
首先,编演“课本剧”,学生首先要深入阅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还要主动学习有关的戏剧知识,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其次,把记叙性文章改编成戏剧,剧本里有简单的舞台说明,还有大量的人物对话,这些语言都要求用词简炼、准确、生动,句子要完整,人物对话还要符合人物性格。表演时读音要标准,这就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再次,学生在表演时,为了使人物形象更生动,还要借助一些简单的道具,如《卖油翁》中的弓、箭,《扁鹊见蔡桓公》中的皇冠,《小桔灯》中的小桔灯等,这都需要学生动手去做,这对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独生子女,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
还有,编演课本剧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在课文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演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达到巅峰,围绕剧情的推进,人物性格的表现、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这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想象能力。
第五,学生从编、排到演的过程中,要选课文、分角色、讨论分析人物、编写剧本、制作道具,要完成这一堆琐碎而又细致的工作,需要他们的通力合作、齐心协力,这很好纠正了目前在独生子女中流行的以我为中心的小公主、小皇帝的作法,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第六,学生排演完毕后,还要组织学生评,评改编的得失,评演技的优劣并提出改进建议。评的过程,既是演员们改进的过程,也是全体师生提高鉴赏能力和评析能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