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430字,曾获省论文评比三等奖。
让“闲暇”为语文教学增辉
云和二中 林景娟
摘要: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语文学科因其生活性、实践性和运用性,更需要有闲暇意识。因为闲暇学习能够给学生自由阅读、自主构建的机会;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从闲暇学习与语文课外阅读和积累,闲暇意识与语文课堂教学两个方面来阐述笔者对“闲暇”教育的粗浅认识。意在唤醒每个语文教师的“闲暇意识”,还学生自主学习的常态。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闲暇 自主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当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由此看出,闲暇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而所谓闲暇,就是闲暇时间,是指个人没有必须做的事情因而感到自由和最能表现个性特点的时间。学生的闲暇是指除完成学校教育教学规定的任务之外的,完全属于学生个人支配的空余时间。
提倡“闲暇意识”、“闲暇教育”走进语文教学是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的。因为新课程提倡学生要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应该大胆地给自己的语文教学注入“闲暇”理念,给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
关于闲暇和闲暇教育的概念,语文学科的闲暇教育功能、价值和意义,“闲暇意识”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关系,前人已经从理论上做了较为完备和深刻的论述。本人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对闲暇意识的理解,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语文教学中闲暇教育的做法与意义。
一、 闲暇学习与语文课堂教学
1、文本解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探究
王尚文教授曾指出:语文教学活动有两种不同的基本方式,似乎可用两个关键词加以概括:“入侵”和“生成”。“入侵”是指教师把自己或别人的理解传授、灌输给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分析取代了学生的感受、思考,迫使学生进入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之中。表面上看,一堂课,学生读书,教师“引导”,师问生答,十分热闹。实际上,是教师有条不紊地问,学生亦步亦趋地答,看似顺理成章,实则是“引诱”学生(而非引导)“请君入瓮”。学生成了记忆教师或他人思想的机器,对文本的自主认识是一片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