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700字。
高考作文题型与解题方法
一、审题必须准确
(一)高考命题,大体有三种形式: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
材料作文:
由材料加“要求”两部分组成,要求根据材料的含义,确定立意。06年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山东卷。值得注意的是06年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出现的新动向。如06年全国Ⅰ卷的作文题,是一则寓言故事加上作文要求,有材料有要求但没有作文话题,需要考生自己根据材料确定话题。而作文要求则是“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根据这个要求,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作文,具有以下特点:
定材料,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过去的材料作文那样“过死”,过去的材料作文是以材料的中心为作文的立意,而这个作文则要求只要根据材料的某一点立意即可。同时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最终是要围绕着材料的某一点的中心立意。
这种材料作文的命题样式,一方面克服了旧材料作文的封闭性,另一方面则强化了作文选材立意、结构表达等方面的开放性,有利于考生的个性体验与自由表达。
话题作文:由材料、导语、话题和要求组成,如06年江西、广东题。有的没有材料,只有导语、话题和要求,如06年重庆、安徽题。
命题作文:如06年辽宁题。
(二)从题目内容和文章立意、构思的特点看,还可以分为:拓展型和评论型。
甲、拓展型:文章的观点要从题目中得出;要根据材料的中心联想相类似的事例或道理,
进行表达。
我们认为拓展型大体可以分为两情况:
(1)命意拓展型:材料作文题、含有材料的话题作文题和某些用句子构成的命题作文
(如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05年“今年花胜去年红”),这类题目中含有比较确定的思想倾向(可以有多种可能),不能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如06年全国Ⅰ卷。
(2)对象拓展型:用概念(可以是一个词、短语,也可以是由两个以上的词语构成的联合短语)的命题作文或话题作文(题目中没有材料),这类题目同样不能脱离题目的含意作文,但题目只点明范围、对象,具有“宽而虚”的特点,有许多需要写作者确定的因素,如06年天津、湖南题。
乙、评述型:一些材料作文或含有材料的话题作文题目,给出某些生活现象,题意在于要考生针对这些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似具有“时事评论”的特点,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06年全国Ⅱ卷“文本阅读和网络阅读”、05年上海卷“流行文化”。
(三)审题方法
甲、拓展型
(1)命意拓展型:全面审题,把握关键词,把握中心。
1.认真地、全面地审读材料,准确把握题意。
审读题目的各个方面:材料作文审读材料和要求,话题作文审读材料、导语、话题和要求等等,命题作文审读题目、要求等。任何一方面的粗疏,都可能带来偏差。例如,2002年高考作文“心灵的选择”。“心灵”这一要点在材料中没有直接出现,导语和话题中才直接点明。不少考生忽略了导语和话题,只写“选择”,没有“心灵”,造成审题立意不准确。
必须全面把握材料,不能摘取片言只语据以立意,那样会造成严重偏离题意。例如,06山东题,材料内容含有两个方面、四个要点:“远看”“宝石”“近看”“复杂”。应该抓住两个方面、四个要点分析思考,把握题意,确立中心,如理想与现实、朦胧美等等。有的考试只抓住“复杂”立意,谈要善于在复杂的情况中抓住主要矛盾,偏离了题意。又如,江西题“雨燕减肥”,只孤立地抓住“减肥”,毫不顾及减肥的原因、目的,写自己减肥的故事:都造成偏离题意。
自己文章的立意和题意应保持一致,根据题意进行拓展。所谓多角度思维,是指从多角度理解材料,有的题目的确含有多种可能(如2006年全国一、二卷题,山东题),但绝不能离开题意进行立意。有的考生可能想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有条件的,要符合题意范围,又合情合理。如“诚信”一般写“诚信是金”,也可以写“兵不厌诈”之类不能讲诚信的内容,这是正确的。但不能不顾题意,不顾事理,搞所谓的“逆向思维”。例如写2006年山东题,有的学生写“远看就不能清楚吗?”,他的意思是,用望远镜看(借助某种方法看)就看清楚了。这不是逆向思维,而是偏离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