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210字。
《奇妙的对联》教学资料
曲阜一中语文组邹小悦
对联之习俗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a3ng)。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之“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对联又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介绍和评定文字如下:
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楹联有偶语、俪辞、联语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
楹联以“副”为量词,一般以两行文句为一副,并列竖排展示,自上而下读,先右后左,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楹联属格律文学,有种种讲究,但无字数和句数的限制,少则一字,多至千言。楹联言简意赅,雅俗共赏,人称“诗中之诗”。
楹联应用广泛,除名胜宫殿、亭台楼阁、厅堂书屋悬挂外,还广泛应用于节庆、题赠、祝贺、哀挽、陵墓等场合。依据功用之不同,它可分为春联、寿联、风景名胜联、自题联及各种技巧联等。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习俗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春联习俗。春联古称春贴,是一年一度新春佳节时书写张贴的一种时令对联。春联习俗起源于五代,至宋代已成形,明代已很普遍。春联具有祝颂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特点,并突出一个“春”字。如:万紫千红白花齐放,三江四海五谷丰登
白雪红梅风景这边独好,蓝天碧野江山如此多娇
王羲之的字太好,除夕门外要贴对联,写了N副对联都被人偷走.于是写了一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么不吉利,当然没人敢偷了.岂料快到子时时他叫儿子献之在后面各添了三个字,遂成妙联一幅: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婚联习俗。婚联是为庆贺结婚之喜而撰写对联,通常张贴于婚娶之家的大门、洞房门、厅堂或妆奁堂上。其内容多是对结婚双方的热情赞美和良好祝福,带有浓烈的吉祥、喜庆色彩。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