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习通假字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不用原来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跟它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文字使用中的同音替代现象叫做“通假”,也叫“古音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本字的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
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一句话里如果有通假字而我们没有看出来,只照它字面上的意义来理解,就会解释不通或者把句意解错。例如《鸿门宴》里有这么三句话: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其中,“倍德”“蚤自来”“有卻”都不可解,因为司马迁在这些地方用了借字。哪几个是借字呢?看看班固的《汉书·高帝纪》,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在记“鸿门宴”那一段里,这三句话被写成:
愿伯明言不敢背德
旦日不可不早自来谢
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隙
原来“倍”是“背”的借字,“蚤”是“早”的借字,“卻”是“隙”的借字。班固用了本字,这三句话的意思便容易理解了。
通假字的读音和本字的读音本来是相同或者相近的,由于语音的发展,一部分通假字在现代汉语里的读音和本字的读音已经不同了,一部分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依然相同。通假字应当读本字的音,才不至于把意思弄错。例如:罢,读bà,借作“疲”字,应读pí;不,读bà,借作“否”,应读fôu。这些,古汉语字典里都有说明,只要留心查阅就不会错。
识别通假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通假字的办法是多查古汉语字典,看它是不是某个字的通假字,如果是,就得记住,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就用得上了。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常见的类型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