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480字。
《胡同文化》公开课教案
南安一中
教学目标:1、把握北京胡同的特点,领会胡同文化的含义及风俗画中体现的民族文化心理特点;
2、体味浓郁的语言风格,从而把握作者对北京传统建筑及文化的理解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1、掌握北京胡同的特点和由此体现的文化心态,理解作者对此的态度和情感;
2、通过文章具体的描写,领会京韵十足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课文。
说到“胡同”,大家可能一下子回不过神来,但如果说“小巷”,也许大家就会比较熟悉这是一种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有的产物。胡同,就是小街巷,在上海被称为“弄堂”,它们形态各异,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
二、 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略)
背景介绍:这篇文章是作者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他用雅俗共赏的语言,将琐碎的日常生活、质朴的民俗风情展现在我们眼前,是一篇充满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三、 胡同的特点。
由学生朗读课文的1~4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问题。
1、(师):请大家用几分钟的时间讨论,并概括一下北京胡同的特点。
四、胡同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我们说,人的一些行为首先是源于他的心理,而他的心理的形成又来源于他们周遭的事物对他们的影响,其中生活、居住的环境占了很大的分量,因此可以说,胡同的建筑特点很大地影响了人的文化心理。
首先先来明确“文化”的概念。
什么是“文化”,历来众说纷纭。现在比较公认的文化定义,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看法:“文化,就是在其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杂的整体,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和习惯。”简单地说,文化是人们生活意识、习惯和观念等的集合。说起文化,也许很多人觉得高深莫测,然而本文作者说起文化,可是有另一番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