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40字。
《六国论》教学设计
绍兴市第一中学许老师312000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层次。
2.掌握文章论证中心观点的多种手法。
3.了解写作此文在当时的历史意义。
4.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等。
教学内容:
一、 导入:
风云变幻的战国时代,是后代文人关注的时代。其中,秦的迅速崛起和六国的相继灭亡,又是历史研究的敏感话题。古人从各方面在思考,在总结,三苏各写过一篇《六国论》从不同角度探讨着其中的原因。“苏洵作《六国论》,论六国之赂秦;苏辙作《六国论》,论六国之唇齿;苏轼作《六国论》,论养士之道。”其中以老苏的文笔最为老辣,流传最广。有兴趣者可参读《古文观止》。
二、 作者简介:
苏洵,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洵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四川眉山人。相传苏洵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应进士和茂才异等的考试皆不中,治学愈勤,通六经百家,下笔千言。嘉佑(仁宗年号)年间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文22篇荐于宰相韩琦,一时文名大起,授秘书省校书郎。
苏洵为文,学《孟子》、《荀子》、贾谊、司马迁等家,尤以《战国策》为楷模。文风简老(简劲质朴、奇峭雄拔),一时学者争相仿效。他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并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著有《嘉祐集》十五卷。《六国论》是《权书》十篇的第八篇,原题为《六国》,课文从通行选本标题为《六国论》。
补充写“三苏”的对联: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背景介绍:
北宋建国以后,对不断进犯东北、西北边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宋真宗时,契丹大举南下,订立澶渊之盟。宋岁赂契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时,西夏发动战争,结果宋岁赂西夏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叶三万斤;契丹也再次大军压境,宋岁增赂契丹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这种割地赔款求和的政策与六国“争割地而赂秦”的做法相同。苏询死后六十年(1126年),靖康之变发生,北宋重蹈覆辙,为金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客死他乡。
明•何仲默:“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率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明•袁宏道:“末影宋事,尤妙。”
清•过珙:“老泉全是借六国以讽宋,读者须玩其言在此而意在彼之妙。”
清•浦起龙:“以地赂,以金缯赂,所赂不同而情势同,读之魄动。”
三、 解读文本:
1.第一自然段:
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B不赂者以赂者丧。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先否定,再肯定)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正面申说:韩、魏、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