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17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一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3/9/19 19:53: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546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一、教学目标<br>
(一)欣赏作品在景物描绘上表现出来的高超语言艺术,领略作者为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所采用的恰切的文学创作手法。<br>
(二)联系作品的创作背景,结合对作品内容的体会,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和作品的情感内涵。<br>
二、难点、重点<br>
(一)难点:写作背景与作者的情感经历。<br>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县,长于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诗人、作家、学者,也是我国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民主战士。<br>
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1年至1925年在江苏、浙江一些中学教书,1925年8月应聘到清华大学任教,一直到1948年病故。<br>
朱自清是在“五四”运动的狂飙中登上文坛,走向社会的。他走过的升沉曲折的道路,带有旧中国知识分子上下求索的极大典型性。“五四”运动中,他走上街头;“三·一八”惨案时,他面对执政府射来的枪弹,不愧为勇士;而面对“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大革命的失败,他惊呆了,苦闷了,彷徨了。《荷塘月色》写於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之中。<br>
近年学术界在考察这一时期朱自清的心路历程时,于《一封信》之外,又不约而同地注意到写于1928年2月(写作《荷塘月色》七个月以后)的《那里走》一文。也许将《一封信》与《那里走》合起来,就可以较全面地把握这一时期朱自清所面临的社会现实与内心反应。<br>
朱自清对“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的向往本身,即已说明了他在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与历史位置。而像他这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1927年国(民党)、共(产党)分裂后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就不能不陷于进退失据的困境之中——《一封信》与《那里走》所表露的正是这选择的困惑。正像朱自清自己所说的,他“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他被“南方这一年的变动”,即国、共分裂,蒋介石对共产党人与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杀弄得目瞪口呆,觉得所发生的这一切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以上引文均引自《一封信》)。但朱自清(以及与他同类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没有如另外一些激进知识分子那样,因此而走向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以“以暴易暴<br>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