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30个字。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
周丽君
(新乡市第十中学,河南新乡453000)
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旧模式的变革。当我们把视角投向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时候,应该用课改的新理念来透视教师的备课与教学设计。
一、备课的实质
备课是展示教师个性化创造过程的真实记录,是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点子库”。一篇好的教学设计恰似一幅蕴含师生人文素养、观念想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立体风景图。传统的备课要求教师做到步骤完整,内容齐全,知识点要突出,备课要超周等,成了多年不变的戒律,这样就使备课陷入了一个怪圈:一是模式化,备课设计成了《教学参考书》的翻版;二是只备“课”不备“人”,只备“形”不备“神”,只备结果不备过程;三是备“死”课不备“活”课,强调的是“以本为本”、“以纲为纲”,脱离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实际。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应是终身的随时感悟,而不应是一时的偶有所得;备课应是刻在心中永远难以忘怀的教学蓝图,而不应是写在纸上供人查验的吃饭家什;备课应是形式和内容俱佳的美好文章,而不应是徒有外观的花拳秀腿。
二、如何备课
1、备课程标准
本次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成了“课程标准”,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适应和促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课程标准是教学工作中的宪法”。教师首先必须认真研读《课标》原文,字斟句酌,反复揣摩,品味专家对《课标》的解读,真正领会《课标》的要义和精髓。特别注意课程标准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其变化之处以及新增加似的内容,做到:胸有全局、居高临下,心中有数,主线清楚;把握各册教材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合理掌握教学进度。尤其要指出的是:不能把新课程理解为一种新的标准、新的教法或是一套新的教材,而是一种新的理念、新的思想。在教学实践中自觉、主动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剖析、诊断:主宰我教学的理念是什么?我的教学是不是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
在学习新课标时,我们要真正领会“课标”的要义,不可机械模仿。例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为贯彻这一理念,不再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体验,课堂上不再局限于统一的答案,而是让学生自由发表阅读的感受。这是可喜的进步。然而,课堂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一些教师为了遵循“个性化阅读”原则,对学生独特的体验不论思想倾向是否正确、价值观念是否存在偏差,都一概给予肯定。这恰恰反映了教师对新课标理论的理解是浅薄的。其实,只要细细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就会发现“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是一项重要目标,它与“个性化阅读”是不矛盾的。
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课程标准要反复学习,多次完成。手中无“标准”或只在开学前随便翻翻,在日常教学却无暇顾及都是不可取的。课程标准要备在案头,经常翻阅,反复学习。
2、备学生
备学生即要做到:目中有“人”,灵活施教。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设计教学时,我们应树立正确的备课指导思想,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以课改新理念为出发点的备课观。要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的基础上,设计出真正关注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把关注点移向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身上。让更多的学生投入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
3、备教材,确定目标或任务
备教材即要做到:心中有“书”,重点明确。
(1)吃透教材
拿到课文,先不借助其它任何参考书,独立钻研,吃透教材,“不做教参和标准答案的传声筒”。
怎样才算吃透教材了呢?第一,理清作者思路。认真研读教材,揣摩作者思路,把自己比成作者,沿着作者的思路发展前进。第二,要把作者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当真正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后,你就自然而然地说出作者要说的话,就会与作者产生共鸣。第三,能够跳出作者思路的“小圈子”。站在更高层次上审视课文。要能够进得去,还应出得来。宋代学者陈善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于言下。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