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对联艺术于语文教学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3/9/19 19:01: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06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前       言<br>
    对联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也是我国文艺园地里的一朵艳丽的鲜花,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无所不包的丰富内容,博得了人们的喜爱。无论在纪念节日、婚庆吊丧的时侯,还是园林建筑、学习修养、交往应酬等方面,无不显示它的特殊作用。<br>
    对联艺术是古代学生的必修课之一。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中也曾从对联学起,由“三言”到“五言”,再到“七言”,并以<br>
         独角兽<br>
         比目鱼<br>
这副绝妙对联(绝在上下联中的“独”“比”都是无量词,却都有数的含义)给文坛带来一段佳话。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可以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把对联艺术引入课堂,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丰富教学手段,还可以增强语文课的知识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在这方面,本人做了一些尝试,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br>
          <br>
    一、引对联导入课文教学,先声夺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br>
每堂课文课我们都要精心设计怎样导入新课教学,在学生已熟悉我们导入教学的那些套路后,他们对我们的“导入教学”环节已提不起多大兴趣。若换成一副贴近课文的对联,便能先声夺人,一下子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出他们的学习欲望。<br>
如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就可先引入这样一副对联,介绍司马迁,进入课堂教学:<br>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br>
        幽怨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br>
这副对联概括了司马迁的性格、遭遇与功绩,通过对联,学生很自然就了解了司马迁。之后我们就可以板书课题,顺利进入课文内容的教学了。<br>
   在教学《梅花岭记》时,我们可以用一副对联引出课题,解释课题:<br>
       殉社稷在江北孤城,剩山残水,尚留得风中劲草;<br>
       葬衣冠有淮南扌不 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br>
或者<br>
       数点梅花亡国泪,<br>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