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下的苏教版语文教材体例研究》经本人同学首肯,现转发5篇体例分析的文章,供大家欣赏,希给出一定的建议和意见。
约10950字,共5篇。
课改下的语文教材体例研究
文学院 王丽娜
简介:
我要分析的这本教材是由洪宗礼老师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是2007年6月第6版。
编排体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共分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亲近文学(5篇),第二单元金色年华(4篇),
第三单元民俗风情(4篇),第四单元多彩四季(4篇),
第五单元关注科学(4篇),第六单元奇思妙想(4篇)。
这种以栏目的形式概括单元算是一种创新,这在过去的语文教材编写中是比较少见的。同时,这套教科书的助读系统也明显得到扩充。每篇选文都有作者简介、夹评夹注、注释等充实的助读材料,旨在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学习知识。
分析:
这套教科书努力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精神, 充分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 》( 以下简称《标准》)阐明的语文的性质和任务,严格按照《标准》的新理念、新目标、新要求,确定编写思路, 选择教学内容, 优化编辑设计。其指导思想是: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力求课堂的开放性和教学的弹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审美情趣;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这一指导思想是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确定的,可以从目标和途径两方面来理解把握:目标———语文能力、人文素养,其中突出创新精神和审美情趣;途径———自主、合作、探究,其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活动。这套教材在编辑思想上充分吸收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新概念,坚持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兼容并包,为学生呈现一个优秀的文化氛围。
从教材内部元素来讲,教材的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系统和助读系统的编排也很合理。教科书内容体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的融合,注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范文和读写听说活动、专题的材料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色彩。从主题思想看,有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也有关注自然、关注科学的;从选材范围看,全册书24 篇主体课文中,现代作品占83 % ,外国作品占25 % ,文学作品占66 % ,科学作品占16 %(统计有交叉) ,课外诵读欣赏课文中,古诗文15 篇,占68 %;从课文体裁式样看,有诗歌散文小说,也有实用文;从作品风格类型看,既有高雅的精品佳作,又有通俗而富有理趣的小品,还有民俗对联;从作者看,90 %为名家,也有杰出的教师、出类拔萃的学生。教材内容的多样化适应了全球化、信息化、高科技发展社会对教材改革的时代要求。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体例研究
张勤倩
一、简介
我研究的语文教材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下面我从课标、内部元素两个方面对教材进行分析。
二、教材分析
1、从课标角度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语文性质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苏教版语文教材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观、语文素养观和语文教学观。
1、语文课程观
① 语文课程的性质。新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的性质明确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具有工具性,这是不言而喻的,人们思想(学习与认识事物)需要语言(语言是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交际需要语言,所以,工具性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语文又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或者说,它不是一个死的工具,而是一个活的工具,这个工具的“活”,就在于它蕴含着博大的文化历史内涵,凝聚着古往今来人类的丰富情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材编写建议”中强调“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读一读苏教版的语文教材确实有一股文化气息与时代气息扑面而来。如第一单元的《为你打开一扇门》虽不是名家名篇,但其文章的精美,情感的丰富,时代感的强烈,恐怕是好多文章都难以迄及的。
② 语文课程。新的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的内涵应是丰富多彩的,其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老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