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40字。《我为什么而活着》系公开课参赛教案,可操作性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和探讨,体现了新课改合作探究的理念,效果很好。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洪泽县第二中学 方华杰(fhj1982)
教学内容:苏教版必修五第99页
教材分析:本文是著名思想家罗素的一篇随笔,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感情真挚,语言凝练生动、优美流畅,蕴涵了作者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富有理性色彩,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感染力,体现出罗素作为思想家的博大情怀和崇高人格。这篇文章设在第四专题的第二个版块“伟大的情思”,主要是引导学生对“人应该如何生活在现实世界里”进行探讨,它的意义在于影响学生的思维与心灵,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人生追求。
学情简析:高中生的可塑性比较强,知识储备也有一定基础,但是在自身情感体验方面比较薄弱,而平时与体验有关的课程也较少,因此学生对于罗素那种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不一定能够顺利的体会到。
过程方法:注重情感体验,确定话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并与写作相结合,启发学生对人生价值进行思考。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把握文章的结构,体会罗素随笔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读写结合的方法对人生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品味本文语言所具有的感召力、感染力以及它所带有的理性色彩。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之于宇宙,是何其短暂的一瞬;人生之于岁月,是一个何其匆匆的过客。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在这短暂的一生里,我们又将做些什么呢?“我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拷问过无数智者心灵的命题。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呢?在上这篇课文之前,请大家闭上你的眼睛,想想苍茫浩瀚的宇宙,想想这十七八年流逝的青春,用心思考一下,你为什么而活着?
(学生闭目沉思2分钟)
二、推进新课
师:哪位同学介绍一下,你是为什么而活着的?
生:我为了我的父母而活着,从小到大,我的父母含辛茹苦照顾我的学习和生活。与我的幸福相比,他们是那样的辛劳,是那样的伟大。所以我为了我的父母而活着,以后我会更加努力,回报我的父母。
师:你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思考了这个问题,具有很现实的意义。你的生命承担了一分责任,同时你又是幸福的。
生:我为了自己而活着。
师:为自己而活着的人,其人生并不一定都有崇高的价值和意义。你能再进一步说说“为了自己”的含义吗?
生:为了自己的幸福快乐、生活的目标——就是我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