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教案32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粤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一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8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3/10 11:41:25
  • 资源来源: 会员改编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37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2030字。《离骚》   屈原
朱蕴丹 一、导入:有一首民歌是这样的:“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民歌唱的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在过去,到那一天,我国城乡,特别是南方农村很多地方,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口插艾、挂蒲(两种野草),吃粽子,到江边湖畔看龙舟竞赛。到现在,一些地方还保留有这样的习俗。相传,这些民俗活动是为纪念2200多年前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
二、作者介绍:屈原是一个什么人呢?为什么人们要纪念他呢?屈原,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是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议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抗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奸臣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的都城(今湖北江陵)。五月初五,在汨罗江畔的屈原听到这一痛心的消息,悲愤至极,遂怀抱石头投江,以身殉国。
传说,得知屈原投江后,人们立即划着船从四面八方赶来救屈原。他们还把粽子投入江中喂鱼虾吃,以免鱼虾吃屈原的尸身。这就是民间关于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来历的传说。
其实,早在屈原之前,就有划龙舟的习俗了。民俗学家认为,端午节赛龙舟是古代人送瘟神、驱恶鬼一类的宗教迷信活动。只是屈原的崇高品德和伟大的诗篇受到后人的敬仰,于是楚国人关于划龙舟、抛粽子以救屈原的传说,很快传遍大江南北。全国各地的人们在端午节纪念屈原。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他。 三、简介《楚辞》、骚体诗
屈原不仅是一个爱国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在十五六年的流放生活中,屈原写下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杰出的诗篇。《离骚》是《楚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文选》等作品中,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因此后人把《楚辞》这种体裁的诗歌称为“骚体诗”。
骚体诗,也称为“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它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楚辞》和《诗经》有很大的区别:
(1)二者出现的时代不同,也就是说时代特色不同。《诗》是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作品,反应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过程,反应了西周建国、发展、衰落的过程。《楚辞》是战国后期到封建社会初期的作品,反映了新旧交替时期矛盾尖锐的社会现实。
(2)产生的地区不同,也就是说各具地方特色。《诗》是产生于黄河流域,是北方的产物。《楚辞》产生于长江流域,是南方的产物。《诗》具有现实主义特色,而《楚辞》主要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所谓浪漫主义,就是“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摘自《辞海·文学分册》)。我们应在鉴赏《离骚》的过程中,好好体会一下这种创作风格的特点。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