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610字。
《这思考的窑洞》教学资料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记协常务理事。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人杰鬼雄》,政论集《继承与超越》。有《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散文《晋词》、《夏感》、《觅渡觅渡 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追寻那遥远的美丽》等入选中学、师范和大学课本。
近来,报纸、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相继推出《经典中国》、《永远的丰碑》、《时代先锋》、《红色旅游》等系列栏目,掀起了“红色经典”宣传热潮。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著名散文家梁衡一直从事“红色经典”的写作,他的作品《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大无大有周恩来》及《觅渡》、《走近政治》等文集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日前,担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的梁衡接受了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记者的专访。
难忘的经典
记者:1996年、1997年,您分别发表了《觅渡,觅渡,渡何处?》、《这思考的窑洞》、《红毛线 蓝毛线》等名文,在首开当代政治散文创作先河的同时,也走向了“红色经典”的创作之路。在您心目中,“红色经典”应该是个什么概念?
梁衡:一部党史,就是一部红色经典。从政治意象上说,黑色代表罪恶,白色代表反动,灰色代表消极,红色代表革命和进步。我理解,“红色经典”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里程碑式的人和事。或者再扩大一点,从广义上说,凡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曾起过进步作用的人和事都可归入。比如,五四运动,是建党以前的事。我曾写过的林则徐、辛弃疾等爱国人物,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考察,也该归入红色经典。
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永不会忘记。经典的语言,人们会一遍遍地说,一代代地说;经典的文章,人们会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在革命斗争中涌现出来的伟人、名人、重要事件、纪念地等事物,作为经典,值得人们反复记诵,永远纪念。比如毛泽东、周恩来、瞿秋白这些伟人,又比如延安、井冈山等革命圣地。
凡经典都超出了当时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思想、哲理的内涵,可以指导以后的实践。以实践指导实践,那是经验主义,只有理论才能指导实践;以行为指导行为,那是简单的痹徽,只有思想才能指导行为。只有上升到理性的东西才能经得起一遍遍的挖掘、印证,它总能在新的条件下释放出新的能量。如天然放射性铀矿一样,会不断地释放能量。人们每重复它一次,都能从中开发出新的有用的东西。就如钻石,岁月的打磨只能使它愈见光亮。
给经典插上一双翅膀
记者:红色经典宣传是新形势下的新课题。您认为怎样才能造成入脑入心的效果?
梁衡:现在有一个词叫做“软实力”,是和硬实力相对而言的。硬实力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