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060字。
对“多元解读”的审视与反思
山东省单县教研室 杨公平(274300)
传统的语文教学之所以受到口诛笔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课堂上师生间话语权利的非对等化,教师牢牢控制着“话语权”,而且往往用教科书上的结论或是自己的理解来代替学生的理解,追求“标准化”“一元化”,严重遏制了学生的想像能力、思辩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于是才演义出了“秋天到了,树叶‘落了’就对,树叶‘黄了’、‘红了’就不对”这样的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新一轮课改积极倡导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强调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无疑是符合语文阅读规律的,也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有力矫枉。
但是,“多元解读”的阅读教学理念在实践演绎中却出现了一些偏差,有的教师把多元解读误解成对文本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抓住局部或个别字句来断章取义、曲解全篇,有的教师甚至脱离文本赖以存在的社会、历史背景,一味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求怪,对学生的体验、感悟一律无条件地附和、肯定,哪怕胡思乱想,哪怕低俗不堪,也不批评、不辨伪、不纠偏,充斥课堂的评价语言也单调得只剩下“好、很好、非常好”。有位教师在学完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后,布置学生写读后感,一位学生写的是《鲁迅对计划生育重要性的认识——读〈故乡〉有感》,文中写道:“‘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这不是说明计划生育的危害吗?到后来文章又说‘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的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这是更明显地将多子同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并列,极言其危害……”对于这种明显偏离题旨、肤浅幼稚的认识,老师竟然大加赞扬,这实在是对语文意蕴美、情感美的扭曲和异化!如果默认这样的虚假创新,以此类推,学生在这种鼓励下再向你抛出“从豆腐西施杨二嫂谈‘美女经济’的渊源”、“从闰土猎猹谈野生动物的保护”等论题,你还能为这些“奇思妙想”拍手叫好吗?还有一位老师讲《季氏将伐颛臾》(苏教版必修四)一课,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理解孔子“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都知道,季氏伐颛臾是为自己在鲁国内部的权力之争增加政治砝码,这是孔子洞若观火的见解,这句话很好的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非凡的洞察力。但有个学生根据上文“危而不持,颠而不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