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00个字。
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新标准非常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
一、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的模式,是一种积极学习的过程,它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什么是探究性,二是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探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如何组织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学生要有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状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中学语文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分析判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1、运用多种启发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中学语文教师在引入年新课时,或介绍写作背景,或表情朗读,或巧妙设疑,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这时,一句隽永精警的名言,一则简短而寓意深刻的寓言,一首流传千古的古诗,甚至一片随风而落的秋叶,一双被岁月磨损的拖鞋……,都能成为中学语文教师手中的道具。具体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以声、形、色等形象多方面多角度地吸引学生,穿插读、议、讲,在有疑难处点拨解答,于无疑处设疑深究,做到对课文有理解,对生活有感悟,在字里行间读出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悲苦酸甜,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
2、把握恰当的启发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时机问题不仅在于教师对几个问题先后忽视顺序的安排,更在于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的把握。有些中学语文教师提出问题后急于要求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