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20字。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一、教学目标:(课件)
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难点、重点:
引发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手段:课件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人都需要问问自己这些问题:我为什么而活着?我过去的活法给现在留下的是什么?我现在的活法给将来留下的是骄傲,是遗憾,还是悔恨? (课件)
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罗素的声音,听听他是怎么回答的。(题目:我为什么而活着)(课件)
<二>、解题及作者介绍:
1、见书上注释①
2、(补充作者介绍)(课件)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
< 三>、整体感知:
1、请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全篇,思考:作者到底为什么而活着?
2、5分钟后,学生回答:
明确:三个方面的原因: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人类苦难。这就是作者值得活的一生。故全文的结构为总----分-----总(课件)
<四>、探讨合作,深入全文:
文章层次分明,结构清晰严禁。那么我们具体看看罗素的人生内容吧。
1、原因一:渴望爱情:
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
明确:有三个理由:爱情给作者带来狂喜,给作者解除孤寂,令作者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课件)
爱情无意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只要是健康的,生理发育健全的人,无论是男是女,都会怀有爱情的美好渴望。在座的你们,不是也萌发了恋爱的种子了吗?
你们中的某些人甚至实践了。你们的思想、你们的行为逃脱不了我的锐利的眼光。有这样的欲望是正常的;但是你们现在的任务毕竟是学习,所以请把你们美好的情感暂时藏一藏,可不能“将爱情进行到底”,现在的爱情果子是青涩的,不宜品尝哦。
罗素是一个“渴望”爱情的人,情感非常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