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700字。解读诗意 成就华章——诗意解读型作文题写作指导
江苏省如皋中学 袁海明
所谓诗意解读型作文题,是指文题所提供的材料是诗歌(可以是古诗,也可以是现代诗),要求学生在全面准确解读诗歌的基础上,自定立意,写一篇文章。1995年的全国卷选用的是寓言诗《鸟的评说》,2001年全国卷选用的是诗人艾青的《盼望》,2006年山东卷选用的是诗人雷抒雁的《星星》。这种题型能够全面考察学生思维的认知品质、驭题能力、情感取向,因而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这种题型的拟制形式,既可以采用命题的形式,也可以设计成自定话题的形式,如“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根据目前高考命题所处的后话题时代的特点,后一种形式往往成为首选。
一、诗意解读型作文题的选材特点。
①短小精悍。文题所呈现的诗歌文本,篇幅不可能很长,常常是选用那些短小精悍的文本。比如《盼望》:“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全诗三个小节共六句话,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充分体现出诗歌语言精练浓缩的特点,。
②言简意丰。文题所选择的诗歌在简练的语言背后常常具有意蕴丰厚的特点。唯有意丰,方能为写作者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全面考察写作者的认知品质、情感价值取向。如山东卷的《星星》:“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语言是何其简练,但其所富含的意蕴是相当丰厚的。前后两节构成互比互对的结构,其实是因观察角度、位置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认识。那么这里的“角度”、“距离”也就有着深厚的意蕴,我们如果从生活、社会、人生等方面进行联想感悟,不仅可以理解为空间的地理位置,也可理解为感情亲疏、身份地位差异等抽象位置,从而可以找到“全面看问题”、“距离产生美”、“学会换位思考”、“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横看成岭侧成峰”等立意角度。
③思维多向。并不是所有的诗歌文本都具有思维多向的特点,但选作作文题的诗歌文本,因其作为一种检测成百上千乃至成千上万学生作文水平的媒介,必定要选思维多向性的文本。这种多向性取决于文本的内蕴丰厚性,不同的学生能够读出不同的感受,引发不同的思考。文意单一,内涵缺失,没有思维张力的诗歌不会选做文题。
④情理相融。选用的文本一般是既具情趣又富理趣,盎然的情趣能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而深厚的理趣则能让学生联系从社会、人生、情感等方面引发感悟,作深入一步的思考,从诗作中得到有益的启迪。如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方塘云影共徘徊、池水清澈明丽的情趣,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其内在理趣的深刻性。
二、诗意解读型作文题的写作要求。
①立足文本,读懂读透。解读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成败。对一首诗歌进行怎样的解读,一是取决于能不能立足于诗歌文本,二是取决于能不能读懂读透文本。立足文本需要我们从文本的词语、意象出发去思考、感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情趣或理趣,读懂读透则要求我们不仅能读到诗歌的内外在意思,更应读出自己个性化的体悟。
②由表及里,揭示真义。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即诗歌的真义,常常借助于意象的营造而得以达成。意象的表层义与情感、思想的深沉义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诗人常常采用寄托、象征、比兴的手法予以实现。从诗歌中读出感悟,实际上便是在努力探寻意象的深沉义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思想情感、价值认知等进行相关的嫁接与生发。审题中如果仅逗留于意象的表层义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