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340个字。
新课程下语文教学中文本拓展的探索
郑敏芳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和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基于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倡导语文教学向学生经验和生活的回归,追求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以形成语文教学的“大语文观”,正成为指导当前语文阅读教改实践的重要理论。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语文教学中的文本拓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广为流行。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因有效地文本拓展能使语文课变得丰富、灵动、充满生机与活力,而成了大部分阅读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也成了许多语文教师增加课堂教学亮点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操作时,我们也发现这项教学活动很难把握,甚至会在理解上出现偏差和异化。有些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误以为只有进行了拓展才能够体现课程新理念,打着“拓展”的旗号,以文本的某一内容为由头,将语文课“切换”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时事分析课、影视音乐欣赏课等。还有些教师,脱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去进行拓展教学,对文本的主体知识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而只是热衷于搞游离于文本之外的轻松花哨、宏观空泛……
语文教学中文本的拓展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以课文为中心点,进行作家、题材、文体、表现手法、结构特点、语言风格等多层面和多维度的拓展,目的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文本内容的内拓和外延,使学生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实践和对未知领域的设想,建构一个更为广阔的知识网络,积极开创知识的新内涵,从而增强创新意识,提高语文素养。在教材实验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它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的崭新气象和勃勃生机,但文本拓展是新事物,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什么时候拓展,拓展什么,拓展多少,怎样拓展这一系列问题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也是我们亟待探索和需要解决的。本课题拟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
开展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文本拓展的实践研究的意义:
1、语文教学中教师以课文为中心点,进行作家、题材、文体、表现手法、结构特点、语言风格等多层面和多思维的拓展,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其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因此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2、教师实施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课型和学生的特点及认知规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这些都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教师自己的专业素养,因此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3、拓展教学不仅追求“听说读写”多种语文技能的整合,而且提倡课内课外、多学科跨领域学习,这就为语文学科渗透科学教育,加强人文教育及其教育整合提供了课程保障,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与语文修养的全面养成开辟了空间和途径,因此有利于语文新课程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