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30字。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心理诱导
江苏省通州市金沙中学 周汉平 226300
【内容提要】
语文学习中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进行有效的心理诱导。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应试心理,利用教师的有效调控和语文学科的丰富资源,鼓励学生化繁为简,动手动脑。充分调整学生心理状态,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思维视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语文课堂 心理诱导
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也各不相同。如何让良好的心理品质语文课堂教学服务,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这里,良好的学习品质一方面基于本身的学习习惯和内驱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心理品质的影响。学生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阻碍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无所谓心理、惯性心理、乏味心理、畏惧心理和惰性心理等。一般情况下,这几种心理因素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那么,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消除这种障碍呢?
一、无所谓心理
学生对知识和技能训练的无所谓态度是常见的一种学习心理,他们认为,语文知识包罗万象,全凭运气,无需用心,因此,总是以一种松散的态度来上语文课。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有紧迫感,可以利用学生的应试心理,例如把课文中精彩的段落、一首古诗或几个词语,在规定时间内强记,同时当堂测试,可以加快课堂节奏,帮助学生积累。这些内容光靠学生的兴趣是维持不了多久的,利用学生的应试心理强记,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背水一战的感觉,易于收到明显的效果。但是这种方法不宜多用,要看准时机,对于完成不达标的学生不能讥讽、挖苦,要努力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潜在的好胜心和求知欲。
二、 惯性心理
这种惯性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被动听课的人越来越多;二是语文教学的传统观念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于被动听课,尤其在农村中学这种情况极为普遍。这种思维极大地阻碍了语文新课标中提出的“创造性开展思维活动”的目标的呈现。这时教师的调控作用必须及时地发挥出来。①教师引导、示范,教师在备课时自己应有创造性地见解,在启发学生思考的同时,给学生以示范、启发,点到为止。②运用多种手段,适时应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工具,以生动的声音、影像,激发学生的创造欲。③合作探究,讨论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多角度集思广益,全面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④教师点评,教师适时对学生探究结果进行点评,多肯定,少否定,只要言之有理。即使有些偏差,也要引导学生自己转弯,走上正道。这正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