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60字。
让写作成为一种快乐的需要
西安西北大学附中 袁明雪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生活中必需的事情,如吃饭、睡觉,不需他人督促,我们都会日复一日地坚持下做下去;我们感兴趣的事情,也不需别人督促,我们便会做得很好。由此可知需要和兴趣是我们做好一件事的前提。
那么,在解决作文教学中学生害怕作文,提笔无语,谈写色变;教师怵头作文,劳神费时,收效甚微的问题时,我们能不能从这个的角度思考,让写作成为师生的一种快乐的需要呢?
近几年,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通过改进作文的教学流程,改进讲评作文的方法,改进写作的具体方式,以写促读,以写传情,使学生体验到了写作的快乐,我也品尝到了轻松教写作的甜头。
下面是我的具体做法,列举出来,希望能得到同行的指正。
一、改进作文教学的流程,让学生成为写作的真正主人
传统的作文教学流程通常如下,教师讲授写作知识 剖析范文
引导鉴赏 命题 学生写作 教师批改 课堂讲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动地写作,被动地接受评价,学生的写作兴趣很难被激发。因此,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写作空间,让他们成为写作的主人,让他们将写作作为一种如吃饭、睡觉一样的需要,让他们在写作中体验到快乐,是改变学生害怕作文的根本点,作文教学流程的改进就基于以上理由。
新的作文教学流程如下:学生讲述故事 学生命题 学生讨论 个体或集体写作 集体点评(分组) 互相打分 推荐优秀作品 展览或范读。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与写作为例。第一步:讲有关黄河的故事,学生讲出了黄河的传说故事,黄河边上陕北汉子的故事,走西口的故事,信天游的故事,黄河边的爱情故事,还有一个同学讲了父亲工作的故事(他的父亲在“治理黄河办公室工作” ),第二步:命题,学生命出了《心中的兰花花》《那鼓·那人》《黄河九道弯》《壶口瀑布》《祖先·黄河》等异彩纷呈的好题目。第三步:命题者谈命题意图及写作思路。第四步:选题写作,此次为集体写作,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全班共写了15篇作文。第五步:集体点评,每组代表读本组作文,听众为每篇打分。四人小组报每篇平均分。各小组为每篇所打分数再平均,得出每篇最后得分。小组互换,写出真情评语。第五步:优秀作品展览,此次写作办了一个“黄河母亲河”的展板,家长会上,又让家长为孩子所在小组的作文写了评语,贴于展板之上。这次作文,学生故事讲得热烈,题目命得出新,合作写作作品质量较高,范读、打分、写评语,办展板,积极参与,产生了写作的需要,体验了写作的快乐。
二、改进讲评作文的方法,让学生获得评价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