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题解析)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试卷 / 高考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7/8/26 21:30:10
  • 资源来源: 会员改编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95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7200字。
2007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详解详析
黄平科 编写
【说明】
全国高考早已尘埃落定。全国19套(实为18套,因海南、宁夏卷相同)试卷已亮相各媒体。但我发现许多网站转发的试题(扫描版除外)错漏较多,影响了师生的使用。本人花费十多天时间,废寝忘食,收罗了18套试题的诗歌鉴赏题,并加以集中解析,给广大师生提供使用的方便,编写中错误仍将难免,请广大师生不吝赐教。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诗歌的解析、鉴赏,参考了《唐诗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宋诗鉴赏辞典》及其他鉴赏类工具书和有关资料,本人不敢掠美,在此对这些书籍的作者、编者表示深深的谢意!
 (一) (全国卷I)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                             
【解析】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当时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上任,其时,当地“比岁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超然台记》)。经过他一年尽心竭力的治理,局面趋于安定。为了调节“济世”与“归隐”的矛盾心境,他于熙宁八年底修葺园北田台而成超然亭,由其弟弟苏辙命名,点出其超然物外,优游自乐的情性。这首词便是次年春登超然亭而作。词题一作“暮春”。词调《望江南》即《忆江南》,本为单词,宋人将其重复一遍,成为一种双调新格体。
词的上片,写密州春景。前两句写登台前所见——“春未老”,以拟人的手法写仲春的生机蓬勃,含意亲切;“风细柳斜斜”,似一特写镜头,细腻地描绘出季节的特征。“斜斜”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柳条丝丝下垂、随风摇荡的绰约风姿。后三句再写登亭后眺望的景色,词人为眼前的春色所触动,意兴盎然地登上超然亭去欣赏全城的春景,只见“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壕”,指护城河,碧绿的春水环城绕墙,满城娇红的鲜花相映绽放,好一幅艳丽夺目的春光图!“烟雨暗千家”,进一步勾画出千家万户笼罩在烟雨迷蒙之中的朦胧景象,既紧扣了春天特有的景象,又暗含着深沉的意蕴,为下片抒情作好铺垫。
下片,抒乡思之情。词人登高望远,触景生情,眼前花红柳绿满全城、轻烟细雨暗千家的景象,寒食、清明时节的传统风俗,勾起了词人思乡的情思,强化了欲归不得归的感慨和叹息。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相传春秋时,晋文公为哀悼不愿出山而被烧死的介子推,下令举国禁火三日,故称寒食节。古人寒食、清明,又有扫墓的传统风俗。寒食节后,重新生火,谓之“新火”。“咨嗟”,叹息。酒醒后,词人为羁旅他乡,不能归乡省亲、扫墓而叹息;为仕途失意、抱负未展却又不得归隐山林而叹。但苏轼毕竟是一位豁达超然的人物,此时未泯灭“致君尧舜”的宏愿,故而结尾三句笔锋一转,抒发了特有的随缘自适、自我解慰的旷达胸怀。面对着来自家乡的“故人”,词人说,让我避而不谈思念家乡的愁肠,而悠然自得地生起新火煎烹新焙制的茶,邀客人一道美美地品尝吧,趁着自己年富力强的美好时光,赋诗饮酒、享受人生、超然物外、忘却世间一切愁思苦闷吧!
全词写登超然亭所见的春景及由此牵动的羁留异乡的乡愁,又以“超然”的情怀贯穿其中,情景相融,天衣无缝。写景抓住时节特征,诗意盎然,为抒情制造气氛,抒情出自肺腑,情真词显,又紧扣季节景物,上下呼应。其谋篇布局,章法韵格,乃天设地造,无懈可击,显示了苏轼按谱填词的过人技巧,堪称双调《望江南》的典范之作。
【参考答案】
(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二)全国卷II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 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 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诗的开头两句,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洗涤,空气中无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诗人一下了就抓住了环境的特征,仅仅用“原野旷”、“无氛垢”六个字,便把此情此境真切地再现出来。而且将读者也引进这一特定情境中去,随着诗人一起远眺。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