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980个字。
勇于创新,乐于实践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方式的探索
雨花区井湾子中学 付晓芹
内容摘要 近年来国内出现教育体制与现实状况严重错位,甚至于人才外流的现象,促使语文教育的反思:过去的教育将会演变成注重实用性的新型教育方式,语文教育必须成为创造性教育。教师也要创造性地运用新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从而完成自我角色的转变------又被动传授型变为主动促进型,由主导教学型变为引导研究型的新时代的“学者型”教师;在师生关系上,教师由权威外现转为内在以知识素养与人格魅力为内容的平等关系。同时,语文课程中引入本土文化的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的情感、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以及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语文教育 创新思维 动手能力
近几年,媒体爆出消息,香港各高校纷纷召走内地高考状元,这些各地的尖子生放弃清华、北大这一类名牌大学,这多少让些许人费解,因为清华、北大可是几世纪读书人的魂牵梦萦的地方啊。据有关专家分析,吸引这些状元们的是港大专业设置的实用性,以及毕业后择业的宽泛。这引起内地许多高校的反思—— 反观内地目前的高等教育,培养机制与现实形势严重错位,主要表现有三点:一是滞后的专业设置。即高等教育体制缺乏与就业市场紧密对接的机制,高校与大学生就业市场关联度低。毕业生要走向市场求职,而专业设置却是计划经济的思维。二是僵化的教育模式。最为明显的是,本科毕业生要与四六级英语考试挂钩;研究生毕业要发表N篇论文,否则,就甭想拿毕业文凭。这些死板的硬性约束,俨然已演变成拥有“一票否决”的“生死符”。三是重知轻行的跛脚教育。大学课程的设置,重知轻行,大学生毕业以后,缺乏最基本的动手能力,故此某些大学生有“书呆子”之称。正是由于培养机制错位,也让许多高校学生难以逃脱“毕业即失业”的厄运。
这给我们内地所有阶段性教育敲响了警钟,再沉溺于我行我素、僵化的教育模式,就将被历史无情的淘汰。这都促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将实现一场历史的变革,实现这种变革的操作者就是教师,而作为教育者必须是创造者。教师本身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创造教育领域中占有独立的领域优势,提高语文教育的创造程度,直接关系到创造型人才培养的优势,也就是说语文教育必须是创造性的教育。香港语文教材的选文都很注重实用化,我们可从其课程标准的规定中窥之一斑:所选文章,内容或思想应较为实际具体,文字和写作技巧应较为朴实平易,使学生容易吸收和直接模仿运用。教师也可以在书刊、报章中选取合适的文章作为教材,也可自行撰拟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