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40字。
插上想象的翅膀 飞向诗歌的殿堂
——中学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桐乡六中 吴晓华
内容提要:
如何改变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学古诗?我认为通过运用想象进行古诗词教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从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古诗词教学中运用想象的重要性及其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运用想象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让学生掌握理解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深意,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想象 意境
我国是诗词的王国,自古以来就有唐诗宋词之美称。多少中国人借助这些古典诗词获得了情感的寄托和生命的安顿。近些年来,中考高考中对古诗词的考查也屡见不鲜。《新课标》对优秀诗文的背诵也作了明确的规定: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代优秀诗文160篇,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合计240篇①。由此可见,古诗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正日益增强。这些优秀的古典诗词感情真挚,语言优美,文字简练,再加上韵味十足,读起来琅琅上口。中学的古诗词教学,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又能熏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
但是这些古典诗词产生于久远的年代,学生在语言理解方面存在着障碍,再加上他们的生活阅历、认识水平有限,学生要想悟透其中深刻的内涵,体会作者饱含的丰富的感情也的确不易。而语文教师对古诗词的教学又是不加重视,或寥寥数语,一笔带过,或干脆只字未提,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有的甚至只背名句,断章取义,势必会影响学生的理解。即使有老师讲,也只是纯粹的琐碎的讲解,学生只是记的机器,被动接受,其结果是生硬记住了大意,而对其思想感情、艺术特色的把握就无从谈起。由于没有思想的沟通,心灵的共鸣,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文素质的提高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我曾在4个初三班(共203人)中作了一次调查,认为古诗词教学单调、死板,扼杀人的思维的约占71%,认为自己不喜欢古诗词的约占51%,认为应改变古诗词教学现状的占到约86%。由此可见,在教学观念逐步改变的新形势下,古诗词教学现状的改善也刻不容缓。
那如何改善呢?
首先语文教师要改变观念,重视古诗词,把它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自觉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古诗词的教学中,不只以“晓义为满足,还需着重意旨所在②”,充分发挥古诗词的鉴赏作用。其次,我在教学实践中也深深地认识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讨论,把“诗中的境转化为自己心中形象的境,然后去体会作者的意③”。这不仅使学生把握诗的主旨,也能使学生举一反三,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这是一种可行的办法,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想象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
1、古诗词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想象的地位。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想象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那什么是想象呢?想象,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可以把概念内容具体化,是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诗歌的主题常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体味意境的办法是抓住诗歌中的画面和气氛,借助想象去理解,去感受诗中此景此人的心情。别林斯基说:“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所以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把诗中的意境转化为自己脑中的具体形象,最终形成一幅分明而有序的直观画面,如耳闻,如目睹,身临其境,从而品味到诗词中作者的感情,达到与之共鸣,并转化成一种精神的力量,由此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如读到辛弃疾的《破阵子》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句时,教师启发学生想象:马飞快的奔驰,弓箭声好像打雷,这是一种怎样的场景。学生即使没有到过战场,但脑海中也能浮现出一幅战马驰骋沙场,顿时灰尘飞扬,战马的嘶鸣声,刀箭的碰撞声,战士的呐喊声,声声入耳的紧张激烈的战斗场景,学生如亲临其境,从而就不难理解词人那昂扬的斗志,那渴望杀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