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720字。
写作技法(举例)
“卖关子”
繁星的短论《药也会变么?》(见一九六二年七月二十日《人民日报》),一开始就这样写道:
几位大夫谈到治病用药,很有心得。
据大夫们说,现在有的病人要求高了,不管大病小病、伤风咳嗽,一来就要求大夫用“潘金链”给他治病。
潘金莲能治病,这不是讲笑话么?
大夫们笑着给我解释,这可不是《水浒》中武大郎的妻子、武松的嫂嫂潘金莲。这是我们给病人治病的三种药潘尼西林、金霉素和链霉素。现在的病人动不动就要求用这几种药,不用,他不满意。
病人要求用有效的药物给他治病,岂不是合理的?这不正是说明我们的医学条件提高了,病人的医药知识也提高了么?
几位大夫不觉掩口而笑。他们说:能有这几种“抗菌素”治病,说明我们的医疗条件提高了,倒是实在的。可是如果像这样滥用下去,医疗的效果不但不会提高,而且要大大降低,最后要使几种“抗菌素”完全失去作用,大致还会引起正相反的效果。
这几位大夫的话,把我吓了一跳。药也会变么?有效的良药,为什么会变成无效的呢?
大夫们把细菌之间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详详细细地演说一番,才使我顿开茅塞,若有所悟。
……
议论说理也可以“卖关子”么?可以的。上面这篇短论的开头,就是卖了一个关子。
作者的议论中心很清楚,想讲清一个问题:人人应该懂得一点唯物辩证法,即使治病用药也应如此。但是作者不急于分析说理,也不急于亮观点,而是欲言故藏,绕个弯子,先摆一件使你大吃一惊的事:病人不管大病小病,一来就要求大夫用“潘金链”治病,使几种抗菌素丧失作用,提出“药也会变么”的问题,把读者牢牢抓住。这似乎有点像“卖关子”。运用这种方法时,可以不先急于分析,也不先摆理由,而是先写一种现象(或人和事),或先提出一个结论,设一个“关卡”,尔后再分析、论述、解释,以此突出作者的论点。这样的方法容易引人入胜,加强议论的效果。
在辨异上下功夫
说明事物,要善于抓住特点;说明相似的事物,要善于说出它们的疑似处, 在辨异上下功夫。下面这段文字就是这方面的范例:
丘陵,它是一种表面上圆浑的呈馒头状的小地貌, 它以那明显的脉络区别于山地,以具有明显的相对高差而别于平原。 在地貌组合中,它往往是介于山地与平原之间的一种过渡型的地貌形态。 例如丘陵在台湾的地貌组合中, 它位于台西平原与台东山地之间; 在湖北省中部的地貌组合中,丘陵的前沿的平原以徐缓的斜坡过渡, 而它与其后缘有明显脉络---即有明显走向的山地则以明显的坡折截然分野。 因此,丘陵不仅仅是在外形上,相对高度上,而且有时也在所处的地貌部位上与平原和山地是判 然有别的。
周中民:《丘陵》
这段文字是说明丘陵特征的。 要说清丘陵的特征,就要把它和它的近似物---平原和山地区分开来,也就是说要下功夫辨异。 这段文字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辨异:首先运用定义说明的方法,把丘陵与山地、平原区别开来; 接着又运用比较说明的方法辨异,指出它和山地的异是“无明显的脉 络”,和平原的异是“有明显的相对高差” ;再在诠释说明中,指出丘陵的地貌部位和形态更进一步把丘陵与山地、 平原的过渡分界特点。这样,文章运用了定义说明、比较说明、 举例说明、诠释说明等多种方法,从外形上、 相对度上、所处的地貌部位上,清清楚楚地把丘陵与山地、 平原区别开来,丘陵的特征也就自然地被表达得明明白白了。 在辨异上下功夫,是说明的一种好方法。
蕴含哲理的叙述
一个瞎子走在路上。另外一个人过来把他引上正路。可是瞎子却不知道他的指路人是谁。
一个人正在酣睡。忽然一条毒蛇昂着头向他爬了过来。另一个人赶过来一刀把毒蛇杀死。可是酣睡者却依然在梦中。
当半夜时分,躺在清真寺里生病的旅行者发出沉重呻吟的时候,有一个人一直服侍他天明。清晨,旅行者死了。可是他到底没认清这位帮助他人是谁。
他走在路上,把水果送给孩子们。在沙漠中把水送给了一位渴得要死的人。把自己的干粮平分给饥饿者。可是,谁也不与他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