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430字。
“难得糊涂”开拓语文宽境界
【内容摘要】模糊教学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针对语文教学中运用精确性教学产生一些弊端而提出来的,其依据是语文本身具有的模糊性、弹性和含蓄性。我们在进行模糊教学时,应运用一定的模糊教学艺术技巧,从而使语文教学更富有成效。
【关 键 词】语文 精确性 模糊 教学艺术
【正 文】
古人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话说得实在好,古人读书时,每每吟咏到好的诗词时,便不觉把玩揣摩体会一番,好的语言文字最大的魅力在于留出一片空间供读者或听众去想象去领会,东方式的美感最主要的特点是端庄、含蓄,话虽说一半,却点到为止,韵味更是无穷,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很在意一种精确性,习惯于用精确的方法思考和推理,极力追求精确的明晰的方法,达到精益求精,以获得事物的科学的逻辑美。他们忘记了汉语是一种表意的语言,它的许多妙处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遇到关键词句,如果教师搞繁琐分析,逐逐句去“翻译”,硬性灌输给学生一些自己或教参上的理解,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只是有关课文的干巴巴的骨架。文章的形象、情感都不见了。一个整体、连贯的的空间变得支离破碎,语言也索然无味。
如有位教师在让学生理解“洒脱”一词的含义时,学生纷纷举手,有说是自由随便的意思,有说是随意方便之意,有说是自由自在的意思……学生对“洒脱”一词可以说基本心领神会了,然而教师认为学生对这个词理解太模糊,便把《现代汉语词典》上“洒脱”的注释抄给学生:“(言谈、举止、风格)自然:不拘束。”这样一来,教师觉得清楚了,学生反而被搞糊涂了,如什么叫“举止”,什么叫“风格”,可说是“洒脱”之外又增加了几个新词,弄得学生一头雾水,弄巧成拙了。再如还有位教师在教学《山中访友》这篇童话般的美文时也对其进行纯理性的思辩讲授,按课文层次进行分层,概括段落大意,讲课到当中时还冷不防提问:“这一句缩句怎么缩?”“这个词语怎么解释?”本来一节完整的充满审美情趣的语文课堂被这些“手术刀”肢解得支离破碎,生动的审美过程还有什么趣味可言呢?
这种教法忽视了语文它自己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和弹性,究其实质就是教师在以自己的思想去代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但是语文作品中有大量不确定、不精确、亦此亦彼的事物和现象存在。如“绿色”它不一定就指大自然的颜色,也可以指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生命的和谐等;再如“田园”不一定就指劳动的地方,也可以用来形容一种生活的方式。所以课堂讲解不应拘泥于文字考证、词语解释和语法分析上,要彰显其不确定性,充分发挥隐喻联想在语文学习中的联结功能,引领学生在“亦此亦彼”的多值形象天地里感悟语言文字的妙趣。各人欣赏角度不同、阅历不同,兴趣爱好及个性品质不同,欣赏水平的差异,对文学作品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是“一千个读者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再说,语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工具学科,文章渺如烟海,难以计数,课文只是例子,掌握方法才是关键。“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既如此,我们又何必非要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掌握方法就行。有些问题也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例如作文,很难说哪一种模式最好,即使有,也是同一流水线、同一模子出来的工业产品,称不上艺术品。个性甚至风格是每个写作者应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过分的精确反而模糊,适当的模糊反而精确。正因为这些,教语文不能象教数学、自然科学那样用精确的语言、严谨的推理等科学手段进行教学。采取这种逻辑精确的教法也会忽视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情感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性的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 如今,在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