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80字。
深入生活,作文“四真”的“源头活水”
刘海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①池水碧波荡漾是因为源头不断有活水流入;那么,使学生在作文中敞开心扉,“做真人、言真事、求真知、诉真情”的“源头活水”是什么呢?“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能做成什么文字”,“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流,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愿活泼的流个不歇。”②可见,引导学生深入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培养其对生活独特而敏锐的感受能力,是使他们将郁积于胸的情愫流泻于笔端,将撩拨心扉的美好瞬间化作永恒的记忆,从而在生活中升华作文,在作文中再现生活的有效途径。
一 珍爱生活,学做真人,使源头之水“清”起来,是写“真”文的“种子”
古往今来的文学巨匠们,没有一个不是高尚之士。要想在文学上取得成就,就必须以道德修养为本。“有德者必有言”③,“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④就是这个道理。可见,作品的真实性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作家的修养。所以,热爱生活,学会做人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如均取材于北宋梁山泊起义的小说《水浒传》和《荡寇志》 就因作者的观点、立场的不同而主题迥异。对于学生而言,是否具有高尚的情操,开放的心态,求实的态度,竞争的意识,是其作文是否具有灵性的根本。因此,“作文的第一要义是做人。”(鲁迅语)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当前,重摹仿、轻独创,重技巧、轻立意的“功利作文”助长了浅吟低唱、“为文造情”的浮华文风,千人一面的“新八股文”把学生的个性化写作异化为指向考试的“为师造文”,束缚了其个性的张扬,阻滞了其创造力的发挥,禁锢了其思想。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表达,是根治这一顽疾的良方:解放学生的眼睛,鼓励其从“读死书,死读书”中解脱出来,亲近自然,走向社会;解放其心灵,鼓励其从要我写“应制之作”转向我要写“性灵之作”。学生一旦把写作当成了自己的需要,就如同在其心里撒下了希望的“种子”。所以,教师应当“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⑤,并逐步意识到“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 ⑥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我国加入WTO后诞生的“快餐文化”、“网络文化”良莠不齐,龙蛇混杂,其中宣扬色情暴力、拜金主义、及时行乐等消极厌世、媚俗颓靡的部分,必将对涉世未深、思想和经历单纯的青少年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