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80字。
高考作文与课外阅读
朱永明
高考作文其实是一个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展示,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展现自己所思所想,以及自己的文学素养。这是很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看,除了话题作文依然是主流外,命题作文也很有市场,而不管话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留给考生选择的余地还是比较大的。考生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选择自己有话可说的话题或题目去写作。例如2006年上海卷“我想握着你的手”,题中的关键词是“你”,这个“你”小到自然界的一花一木,大到社会人生,古今中外,虚的实的,无一不可。2006年安徽卷以“读”为话题作文,“读”的内容也可由考生自己来确定。所以我们越来越看到现在的高考作文是在比底蕴,比才气。大量有思想有文化底蕴的高考佳作被推崇就是很好的印证。
课外阅读是提高考生文化底蕴和精神底子的最好办法之一。高考作文与阅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阅读至少在以下几方面都有突出的作用。
一、 提升考生的思想境界。
从考生对作文提供材料的分析解读,到自己的选材命意,都关乎一个人的眼界,眼界反映出人的思想和文化素养。如果没有较深的文学素养和思想,看问题容易浮在表面,发表见解难免肤浅,就很难在万千考生中脱颖而出。
虽然有人曾撰文说“高考作文要把人逼成哲学家”,指出高考作文命题中存在的种种不足,但高考作文评价时注重考生思想是毋庸置疑的。
阅卷老师更愿看到的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式的文章。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和文化素养等都会在文章中有一定的反映。
名著的最大作用就是让一个人变得有思想、有情感。阅读能让人学会思考,提升人的境界,使人的精神走出蛮荒,丰富人的情感体验。
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思考着总比没有思考好,学生应在平时的阅读中学会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二、丰富材料,增加选择的机会
许多学生在平时的作文中都反映无材料可写。无材料可写有两种情况。一种可能是不知道有些材料可写进文章,是属于“假性近视”,只需多加指点就行了;另一种可能真的头脑没有材料,需要在平时注重材料的积累。作文的材料一部分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历,这几乎是很难去改变的。在不改变环境的前提下,多观察生活,记点日记,写点生活感悟,留点生活印象,积累些经验,就算是一种进步了。另一部分来源于学生的阅读,用阅读来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这里的提升空间巨大。
学生可利用图书馆和阅览室获取阅读材料,也可订阅报刊或购买书籍等方法获得资料。同时应做好卡片或摘记,如果每天做一张卡片,那么一年下来,就有几百个材料。
作文的材料要新颖,就要避俗、避浅,只有手头有很多材料,下笔前才能考虑哪些材料太旧,缺乏新意,从而选用有特色的新颖的材料。
三、 拓宽思路,深化文章内涵
200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为《面对大海》,虽然考生可能会写到过东海或南海,到过太平洋或大西洋等地观海的经历和体验,但我想命题者的本意肯定不会如此简单,因为不能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