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900字,对现在语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有一种新的期待。
期待一堂这样的语文课
黄运炎
提要: 在语文新课标的指引下,课堂的“教”与“学”中应该充满着丰富的表情,充满着各种有效的声音,充满着真实的感悟。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最真实的情感和思想,产生学生、教师和文本作者之间的共鸣。学生的激情与感悟应得到最充分的保护。
关键词: 语文课 期待 表情 声音 感悟
在语文新课标的指引下,目前语文课堂百花齐放。笔者认为,语文课堂应该重视教师“教”的过程,更应重视学生“学”的过程。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是“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的完美结合。“教”与“学”中应该充满着表情,充满着声音,充满着感悟。
一、这是一堂有表情的语文课
语文教师几乎有一个共同体验,我们的语文教学“呆板”、“沉重”,学生对语文课堂淡漠、冷视。课堂上教师教得没表情,学生学得没表情。“沉重”得不仅差不多泯灭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与文化阅读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对“语文”望而却步。“淡漠”得找不到学生那一张张充满向往的脸,那一幅幅丰富的表情;有的只是一张张呆滞的脸,一双双缺乏生气的眼睛,一副副对语文无奈的脸孔。在语文中,已经很难见到一群学生对着课本中的某个人物想入非非,或抱着一本书放声大哭了。学生似乎是已“稳重”、“成熟”到“不屑”于表现十六七岁青年人所特有的蓬勃朝气了。没有表情的人会被叫作冷酷,让人敬而远之,那么,没有表情的课呢?那是死课,是误人子弟的课。 好的语文课便是构筑起这样一个情感撞击场,然后师生沉浸其中,共同享受智慧与智慧碰撞带来的愉悦、兴奋、感动甚至是震撼。
笔者认为语文应该包容人类生命的所有范畴,语文本来是丰富的,语文课也是快乐的,语文学习的过程本应该充满魅力。教师要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课堂中去,除了投入对文本的解读外,更应把目光集中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关注他们表情的变化,倾听他们发言的内容,观察他们讨论的状况,了解他们掌握程度……然后教师讲解点评讨论时的语言有时如滔滔激流,感人肺腑;有时似细雨霏霏,润物无声;有时慷慨激昂,催人猛省。然后该激励的激励,该点拨的点拨,该示范的示范,该调整的调整……做到灵活应变,因势利导,从而使教师自己也是一个充满表情,激情四射的人。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做教师的决不能够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 所以语文教师虽不是诗人,但必须有诗情,对生活,对事业,对人生,充满一种爱的激情;语文教师不是哲人,但必须有思想,对人生,对生活,有着独特深刻的见解。充满爱心,充满激情,拥有个性拥有创见,才会使人的眼里永远闪动光彩。可是在现行高考制度下能有多少教师上出一堂能“哈哈大笑”的语文课?能有多少教师上出一堂能“破口大骂”的语文课?
学生对语文其实也充满着期盼——一堂有表情的语文课。学生面对新教材,相信会有大的感触。新教材本身已颇具情感性,那些美文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无不是“文质兼美”、“情感”喷涌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