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50个字。
作文指导课:走生活教学之路
走生活教学之路是作文指导课的必然选择,这是由作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决定的。
作文者,乃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的需要而作,内容为生活,形式为生活,终极目的为生活。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作文教学正是关于作文如何促进生活的教育,涉及的内容深广,需要从整个生活的背景来考察,加强各种因素的融合,实施作文生活化策略。本文仅试从作文指导课如何走生活教学之路谈几点做法。
作文指导课脱离生活的现象比比皆是,面对活生生的生活,我们的作文指导课束手无策,学生在作文指导课上,跟着老师的思路、设计编造情节故事,或同样的束手无策,坐而待下课。四五十个同学,写着同一件事情,题材雷同,表达不力,深度缺乏。究其原因,教师没有把生活引进课堂,没有在作文指导课的过程中实施生活教育。
我们认为,在作文指导课中走生活教学之路,必须具有以下三个内容。
一、引进生活,避免雷同题材,体现生活个性。
作文指导课要打开窗户,让学生从中回忆生活。把生活引入课堂,这必须成为作文指导课首要的环节。作文指导课如果缺少了这一环节,便是与生活相脱离的,便容易形成作文的造假,便无法避免雷同题材现象,无法体现生活的个性。
1、举例拓思:一石激起千层浪。
好的举例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命题之初,教师举出选材的例子,对于学生的思维完全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所举例子,最上者,我以为是教师自己的例子,比如《难忘的一件事》,教师便说自己一件难忘的事,情真意切,动人至深,情激学生,浮想联翩,思路乃开。没有自己实例,可取以前学生所写文章,学生或有相识者,仍有亲切之感。再次者,选取他人文章的例子,那最好是名人之事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之事。
2、追问激忆: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师的追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回忆。使学生的思绪“柳暗花明又一村”。雨天送伞,不知何时成为学生共同的题材,变成了《我的妈妈》的永恒主题。一次,又写到这个题目,同学们纷纷选了“送伞”的情节。我便追问几人:“你怎么把伞忘带了呢?”有答:“我做事情总是丢三落四的。”有答:“我老睡懒觉,临上学时慌里慌张的,没有带。”有答:“出来的时候天好好的,所以没带。”我说:“没有带伞的原因各有不同,妈妈送伞的情况是不是也各有不同的?”学生有答:“那次,妈妈自己还在发烧呢!”有答:“妈妈送伞来的时候,火气很旺的,直怨我太粗心!”有答:“妈妈怕我上课分心,在门外不声不响站了一节课呢!”一追问,就明白了:送伞反映母爱,表现各不相同。看似雷同的题材,经过教师的精心的启发,仍然有着生活的真实内容,一与生活相通,作文便是真实的生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