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占鳌头悟诗情,咬文嚼字品诗味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7/2/8 17:05:44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07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7160字。针对农村高完中的语文教学实际,提出了关于古诗文教学的有效办法.
“读”占鳌头悟诗情  咬文嚼字品诗味

——新课标视野下的诗词教学思考

重庆市凤鸣中学 陈绍清  (404502)

[摘要]新课标对诗词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文就利用“涵泳讽诵法”悟诗情、“含英咀华法”品诗味谈些认识,以期和广大语文同仁共榷。
[关键词] 诗情  咬文嚼字  诗味  新课标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词这朵映日的荷花,折射的是一种文化,它会让我们积淀其内蕴,丰富其底蕴,在提高思想认识、熏陶思想感情、陶冶道德情操、砥砺坚强意志、增进道德修养等方面都会产生巨大影响。
“腹有诗书气自华”。带领学生步入诗词的国度,产生“诗词情结”,提高文化品味,使学生在吟诵、赏析、创作之中传承文化与历史,感受语言文字的璀璨光华,是新课标视野下语文教师所必经的探求之路。

“读”占鳌头悟诗情
《毛诗序》曰:“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诗言志,读诗词无非读诗(词)人的精神及诗(词)人传达其精神智慧。
当前,众多农村学校诗词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要么是天花乱坠的“一言堂”,要么是表面热闹的“满堂问”,要么就是架空分析的“解剖课”,诗词的韵味被教者“剥”得荡然无存。笔者认为:应当巧妙应用“涵泳讽诵法”,领悟诗词背后所蕴含的精神的东西。
中国语言文字具有音、形、义凝定统一的特点,对以此为载体的作品的解读应该是一种多维、立体的解读。和单纯的泛读相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