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20字。
《乡土情结》(第二课时)教案
江苏省兴化中学 王新民
备课人:王新民
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二段
1、为什么人产生乡土情结呢?让我们到散文大师柯灵笔下寻找源头吧。一生读课文第二节,思考:乡土情结产生的源头是什么?
明确:童年的烙印。
2、有哪些童年的烙印会留在人们的心里,请加以概括。(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 明确: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
二、分析第三、四段
1、俗话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引发人们离乡背井的原因是哪些?
明确:一种人为了生计,无奈出门;一种人为追求理想而闯荡世界。
2、“乡土情结每个人都会有,它往往在人们远离故乡时表现的更为强烈。”课文从第三段开始叙述人们离家。同学们浏览一下地三、四段,思考:总共写了离家的几中情形?离家后可能的境遇有哪些?(在课文中找出句子并概括)
明确:两种情形: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
多数人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了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
可能境遇: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春分得意。
3、文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及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和“乡土情结”有什么关系? 明确:“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
4、作者是怎样分析人们被动离乡的情形的?
明确:用比喻、排比的手法,形象写出远离故乡的游子孤苦无依的境遇,具体语句是“失
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
5、这段文字中引用了许多诗文,简要分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明确:第三段: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① ,报得三春晖②。
【注释】①寸草心:小草。茎中抽出的嫩芽。 ②三春晖:三春,指孟春、仲春、季春。即阴历正月、二月、三月。晖,阳光。
【评析】苏轼《读孟郊诗》云:“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这一首,真是从肺腑中流出的。写的是最普通的慈母缝衣场景,选的是最常见的阳光照耀小草的比喻,用的是朴实无华、通俗如画的语言,歌颂的是人人都感受过的母爱,但由于这是从一个渴望报答母爱于万一的好儿子的肺腑中流出,所以感人肺腑。
第四段:
(1)、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