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题,约5800字。
浦东新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
(完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7分)
①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讨论、宣传中,常听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论证。这几乎是一个事实陈述,但是,这样说有许多疑点。第一,地球并非只为人而存在,利奥波德曾说:“在土地为我们提供生计这个事实和土地就是为此而存在的推论之间,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区别。”第二,如果由于地球只有一个,我们就要保护它,若地球足够多,就可以不保护了吗?假如我们有N个地球,那会怎么样呢?
②人总是从与自己关系的远近来判别道义的轻重.在中国,“家”是一个基本分界线,一般分“家里”和“家外”,推而广之有朋友和非朋友,认识的人与不认识的人。
③近代伦理考虑的范围要大得多,但通常仍然限于“同类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黑人”不被算作“人”。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梦”,就是想把黑人变成人的一部分,使之成为人类共同体的一部分,享受人的伦理和权利。随着社会的演化,伦理学讨论的范围有了质的飞跃,试图超出人类而达于外物。
④首先是一般的动物,它们被包含在类似于人类的“共同体”内。伦理主体的扩展,是一个远非论证清楚的观念,但却体现了人类思想的超越性,它是一种值得关注的、并将产生伟大影响的思想。
⑤近些年,有一种名叫红豆杉的植物,因其“有用”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后来竟导致云南红豆杉大量被砍伐,生态破坏极为严重。红豆杉的故事可以得出什么教训?一种容易理解的解读是,人类或者人类中的某一部分(如正在奔小康的中国人)不可过分短视。为了自己或者为了子刊、后代,我们应当保护植物资源,不可为了一时的小利,而损害长远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这种基于功利主义伦理的解释,直到目前仍然流行, 自有它的道理。我们没必要反对人类对植物的利用,利奥波德甚至不反对打猎。
⑥但是,这还不够。还有基于非功利考虑的伦理,至少不直接涉及功利目的。这种非功利伦理具有真正的超越性,“利他行为”就是其显著特征。人类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事实:植物、动物并非因人而存在、为人而存在;从进化的角度看,人足相当晚才出现的物种。当我们有决心扩大伦理主体,把自然界中的土地、植物、动物都视为与每个人类同的伦理主体时,我们就会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
⑦我们如果有无数植物可以利用,是否就可以任意处置植物呢?有人回答说,当资源不太多时,仍然要保护,当资源很多时就不必了。但是另有人回答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护地球,都要爱护植物。这两种世界现和伦理观,既有重叠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完成观念上从人类伦理到自然伦理的超越是相当困难的,即便观念上我们已经认可了,操作上仍然是一个相当复杂相当漫长的过程,可能是一种无限的过程。重要的是,不要因为“善小”而“不为”,也不要因为过程无限而放弃时时不倦的追求。
⑧伦理扩展意味着人类的进步,代表着人类心灵的超越能力突破了传统的束缚。
1.第①段引用利奥波德的话是为了证明______________。(2分)
2.“伦理扩展意味着人类的进步”。从全文看,“伦理扩展(伦理主体的扩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在框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文字):(3分)
→ 同类人 → → 人类动物共同体 → 。
3.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4分)
A.第③段马丁·路德·金的例子足以证明当时的伦理主体还未突破“同类人”的局限。
B.第⑤段作者举红豆杉的遭遇是为了告诫人们应当从长远利益考虑,保护植物资源。
C.第⑤段加点的“它”,指代“这种基于功利主义伦理的解释,直到目前仍然流行”。
D.第⑦段“人类伦理”和“自然伦理”的不同在于前者只限于人类,后者还包括动物。
E.第⑧段“传统的束缚”指地球只为人而存在,保护地球是为了保护人类这种认识。
4.第⑤、⑥段中,作者认为“功利主义伦理”和“非功利伦理”的显著区别在于:
前者□□,后者□□。(每个空格填一个字)(4分)
5.第⑧段提到的“两种世界观和伦理观”,其“重叠的部分”体现在______________:“不同部分”体现在______________。(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23分)
昨晚,你看月亮了没有?
①我热爱三尺讲台,并呼吁社会崇敬三尺讲台。因为,文明从三尺讲台前出发。教育曾是风波叠起的领域,给我们留下了诸多沉思和教训。我只想说一些细事,青苹之末,涟漪起处,也许会带来些许启迪。我认为,教育最忌说教,说教多伪饰,失真诚,远深情。教育应具备审美品格。教育要以美好的感情为引线:只有真善美,方能产生精神的魅力,方能产生教育的魅力。
②1997年秋,在新生开学典礼上,学生端坐整齐,听校长讲话。他们没有想到,讲话竟是这样开始的。那天是八月十六,我问学生:“昨天晚上,月白风清,你们看月亮了没有?” 学生有说看了,有说没看。我接着说:“看月亮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同学们,看月亮时,你们会想念妈妈,会想念故乡,会更加热爱这片土地.因为,这是我们的祖国……”没想到,这段即兴谈话,在学生心中激起了波澜。这几年,我在学生的来信中,不断读到他们复述这个话题。我还在报纸上,看到他们写的丈章。一直到200